錢穆講辭匯編《中華文化十二講》讀后感
現代社會發展的很快,很多人都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的很多的傳統文化都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亟待拯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錢穆講辭匯編《中華文化十二講》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錢穆是著名的國學大師,《中華文化十二講》系其在臺灣所做有關于中國文化問題之講演的講辭匯集而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通讀此書后有了自己的一些想而法匯集成此文,因為個人修養有限,難免理解略有偏差,時代在變,文化也不斷更進,對一本書、一篇文章有了自己的看法,也證明我們在用心讀書嘛。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當祖國大陸正在大興文革之風時,臺灣的蔣先生提出了“文化復興”的口號,這難免會讓人聯想到將先生當時提出這個口號的目的和用心。我們并不能因此認為蔣先生比毛先生更懂得中華文化的重要性,一是因為當時我們的國情,二是因為大陸與臺灣當時的政治對立,三是我們當時所面對的世界上資本主義列強的威脅,這三個原因決定了國家必須以發展經濟為首要社會任務。經濟作為社會物質基礎,政治是其上層建筑,文化都要為它們服務,而文化的發展與經濟、政治的發展本身也不是統一步調的,我認為這是讀錢穆先生的《中華文化十二講》必須要擺正的立場。書中多次提到“文化復興”是為有機會“反攻復國”,無論當時老先生講座的用意與動機是什么,能將文化與民族興亡聯系起來,有這樣的認識就已經很了不起,而能通過簡短的十二講,將中華文化與世界人類的前途都能毫無違和的聯系起來,更是讓我倍感中華文化的強大與自豪。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其中儒家思想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我們想象,兩千多年來孔孟之道為我們奠定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同時也因為這個根基過深讓很多本應該與時俱進的思想固步自封,甚至產生各種利用孔孟思想作秀的卑劣行為,辯證的看待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認識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對文化的牽引與需求,或許這才是正確對待文化的態度。選擇本書十二講中的以下三講來淺述自己的讀后感受,是因為這三講錢老在講述時,基本摒棄了個人政治立場,文化雖離不開政治,但我更喜歡純粹的文化,隧特意挑出來與大家分享淺見。
第一講:中華文化的中心思想——性道合一論。
在這一講中錢先生提到“文化”一詞在西方是近代才有的,而中國古人早已知道這一涵蓋人類大群體生活的詞匯。中國人講道重內在,西方文化重外相,在精神與物質之間,中國人往往更看重精神的意義與價值,這一點我非常贊同錢先生,中國人講道,重其內在意義與價值,西方人重表現在外的表象,或者簡單來說,中華文化重感受與想象,西方文化屬于實用性文化講科學。但并不能因此來判斷文化的好壞,因為每一種文化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中華文化讓人內心充實,西方文化讓人活在當下,二者合理統一于是人類才有了完整的文化。“性”與“本能”,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指的是人的“天性”,西方“本能”指的是“物性”,在認知層面上,中華文化對“性”的理解更勝一籌,違逆人性的絕不是人道。但一切文化中并不都是道,我們貴在求同存異,中西文化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這不禁讓我想起去年在香港街頭發生的大陸游客讓孩子在大街上小便的事,當時一經報道,此事引起社會一片譴責,不但是香港居民痛罵大陸游客素質低下,更有國內大量輿論抨擊該游客一家,甚至上升到民族劣根丑陋的層面。這些年類似的事件不少,一旦大陸游客在國外出現什么不文明行為,網絡和媒體就開始嚴厲批判個人的同時,連同我們的文化一并被罵,這就是犯了所有文化都是“道”的錯誤,以一概全同樣片面,不可取。
第四講:民族與文化
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56個民族13億多人口,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都不如中國長,世界四大文明古國,能從古至今文化沒斷層的唯有中國,可見中華文化之強大。而縱觀亞洲國家,備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既有日本、韓國、加拿大這樣的發達國家,也有朝鮮、越南、印尼這樣的欠發達國家。中華民族文化影響如此之大,與其博大精深的內涵是脫不開關系的,中華文化更是個廣納百川的寬容文化。民族創造文化,文化亦可創造民族,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宗教家,如孔子、釋迦、耶穌、穆罕默德,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與信仰,而他們的思想與信仰,又影響了他們各自的民族文化,可見民族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錢先生在書中還提到一個觀點“同一文化也不定能融為同一名族”。對此我感觸頗深,如西歐,文化雖同一,但拉丁族、條頓族、斯拉夫族在歐州史上引起無窮糾紛。還比,如蘇格蘭、英格蘭與愛爾蘭,依然封疆割界不能融合。文化創造民族,但民族有其自身復雜性,聯系到我們教師教學工作上,可用來解釋為什么各班學生即使在同樣一個老師的教授之下,依然眾生百態?偨Y來看,文化是民族存在的內在基礎,民族為文化的發展提供可持續性外在條件,沒有文化的民族是野蠻,沒有民族即沒有文化可言,二者共同構成人類文明的內因與外因。
第八講:中華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主義通常被我們用來形容一個人沒有主見,不標新立異也不驚世駭俗,凡事不走極端。《中庸》上說:執其兩段,用其中于民。錢老解釋為“無論何事都有兩端,此兩端,可以推到極處各成為一極端,在此兩極端間之中間都叫做中”。錢老還認為真偽、丑美、善惡并非對立,一念之間真善美皆能轉換。中華文化中隨處可見中庸之見,特別是佛家思想里更是包含各種中庸思想,西方也有犯罪之人去教堂懺悔希望得到神或者受害者的原諒,牧師幫助其從內心正確面對,這不也是一種將惡轉為善的過程么?西方文化中也并沒有將真善美完全對立,錢老認為西方文化容易走極端,其實并不準確。中國人說話做事經常會留有后路,所謂非真非假、非善非惡往往是因為害怕自己的觀點過于激烈引起爭辯,真理需要在爭辯中才能確立其位置,一個對萬事萬物都抱有中庸思想的人,其創造力必然也值得懷疑。
中庸之道并非都不好,我也知道“物極必反”的道理,但是世間事那么復雜,這個“極”到底有沒有什么標準?如果沒有標準,那么又如何取其“中”?孔子不能救春秋,孟子不能救戰國,縱觀歷史中庸之道有其利弊,還需辯證對待。錢老認為“一切科學發明應該運用中國人講的中庸之道來好好處理”、“科學真理本不與偽對立”等等一系列宣揚中庸的思想,我個人是持保留意見的?茖W是客觀事實,它雖然對世界的研究還存有未知領域,但是人們正在一步步邁向那個“極”,我們不但要了解地球還要了解外太空,這個“極”是無窮盡的,又何來兩極間取其中之說?愛迪生嘗試了幾百種材料才找到鎢絲做燈泡發光載體,這不就是去偽存真的過程嗎?而將這些都與“性道合一論”聯系,未免過于牽強。
中庸文化并不能代表中華文化之精髓,充其量中庸之道不過是一套中國人為人處世之哲學,中國人在各種場合將中庸之道也能利用的淋漓精致,但并不能夸大中庸之道的價值。矛盾是事物不斷發展的動力,即使是螺旋式發展,或者某些時候矛盾體能和睦共處,都是因為矛盾本身存在著斗爭與統一。母親信仰耶穌,兒子信仰伊斯蘭教,父親信仰佛教,能彼此和睦不爭執,此非中庸之道其作用,而是信仰之間本身存在統一面,世界文化也存在統一面,以此來攀附中庸之道著實牽強。
一本書如果能引起讀者的思考與辯論,那就是值得一讀的。通讀錢老《中華文化十二講》,我對其中國文化中的“性道合一論”、“人和人倫”、“民族與文化”、“中國文化中的最高信仰與終極理想”等論斷還是比較欣賞和贊同的,錢老借古于今,語言通俗易懂,我收獲甚大。對于其十二講中含有個人政治立場的章節,由于其生活的歷史環境原因,我只是簡單瀏覽,未作深入思考不做評論。
發布時間:2018-07-01 作者:大學生新聞網來源:大學生新聞網 瀏覽:
- 讀《無味》有感
- 其實不知道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把這本書叫做無味,不過回過頭來想想也是這樣的,如果是我的話我會起一個非常悲傷得讓人心疼的名字,讓那
- 09-12 關注:44
- 讀《超酷天使大肚子爸》有感600字
- 在我們的印象中,爸爸是忙碌的,是高大的,是偉大的,是嚴肅的?稍谶@本書里,卻有著一個不同尋常的父親。
我們都知道小孩子是從媽
- 10-20 關注:89
- 《題西林壁》讀后感400字
- 讀過蘇軾寫的《題西林壁》之后,再經過鄭老師的認真講解后,我終于體會到了詩中的道理。
《題西林壁》是作者在廬山西林寺石壁上題的
- 10-20 關注:75
- 讀《戴銀鈴的長臂猿》有感600字
- 云南省馬戲團的訓練師們來到了曼蚌寨,當他們看到了可口誘人的椰汁時,就讓長臂猿南尼去摘,結果讓南尼逃掉了。曼蚌寨是南尼的家鄉,它
- 10-20 關注:79
- 讀《神龜俠貓》有感400字
- 說起這本書的名字,大家一定都會好奇地問道:“有這本書嗎,我怎么沒聽過?”是的,這本書并不出名,但是如果你讀一讀它的類
- 10-20 關注:73
- 讀《蟋蟀的住宅》有感400字
- 今天我讀了《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文章讓我懂得了不要隨遇而安和不辭辛苦的精神。
課文主要講了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和不辭辛苦的特點
- 10-20 關注:83
- 《精衛填海》讀后感300字
- 這一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叫女娃的神仙,也是太陽神炎帝的女兒。有一次她坐著小船在海上游玩,在海上遇到了風浪,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
- 10-20 關注: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