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不僅是時代的象征,更是中國文明和深厚歷史的載體和展示者。時光斑駁了它們的光澤,卻在這些老物件身上凝結了難以割舍的情懷。為了鼓勵當代青年學生貫徹落實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關政策,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社會實踐能力,將大學生的朝氣注入到傳統文化的弘揚工作中,“匯聚青春之力,弘揚傳統文化”實踐隊,在2022年12月31日,來到了臨沂市河東區,進行了走街串巷“傳承傳統文化,讓老物件煥發時代活力”活動,深入各家各戶,進行現如今居民家中老物件留存情況的調研。
在走入居民家中進行深入調研之前,隊員們在路上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老物件——碓臼。碓臼,是農耕時代我國勞動人民一種常用的生活用品。在生活用具中,碓臼是最簡單耐用的東西。它分碓窩和碓錐兩部分。碓臼的功用一般是用來舂數量不大的糙米、雜糧、米粉和面粉,還兼帶著打糍粑。
隨后,“匯聚青春之力,弘揚傳統文化”實踐隊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來到居民家中開啟了探尋老物件的旅程。通過調研,隊員們發現當地居民家中老物件的身影隨主要家庭成員年齡的減小而逐漸消逝,有的被一些高科技產品替代,有的則是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而被拋棄。不過,也有意外發現,因當地慣常以煎餅作為主食的飲食習慣,隊員們尋到一個特殊的老物件——鏊子。鏊子是一種從遠古相傳的制作面食的工具,生產餅類,史稱(鏊餅)煎餅,又稱烙餅、烙饃等。是河南,蘇北,山東地區用來做煎餅美食工具,
煎餅是山東地區之主食,有“家家支鏊子,戶戶烙煎餅”的傳統習俗。細數那些老物件,讓隊員們想起了兩個字:傳承。傳承著一種精神信仰,傳承著一份樸素的情感,傳承著悠長歲月里的風雨見證,傳承著那時那刻的人間煙火。感謝有這樣一些老物件,讓我們行走在時光里,得以撫摸另外一段時光,回望那段崢嶸歲月,并想念。
老物件雖小,承載的意義卻不小。因為,老物件是一面歷史的鏡子一一記載了那段流逝的歲月,使那段時光仍有例可援;是一張歷史的唱片——記載了社會的發展歷程,使那段時光仍有跡可循。匯聚青春之力,弘揚傳統文化”實踐隊,在此次實踐后總結出:老物件看似不起眼,實則蘊含了很多隱藏的意義與內涵。它們有的隨時間流逝、技術更新換代而消逝在了時代的道路中,徒留一抹倩影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的則得以被人們留存變為歷史文物保存并展示了出來,繼續欣賞著這鮮活的人世間。正如古人云“明明寶鏡中,物物天照齊”,老物件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作為年輕人我們要樹立起保護老物件的意識,正是一代代的傳承和延續
,才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記載和歷史沉淀
,才有了中華兒女如此寶貴且不可剝奪的財富和底氣
。(作者:虞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