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海草苫景,嘆民間智慧
走進東楮島村,映入眼簾的是原始石塊或磚石塊混合壘起的屋墻上,高高隆起的屋脊與屋脊上質感蓬松、繃著漁網的奇妙屋頂。這就是極富膠東地方特色“石頭為墻、海草為頂”的海草房。
通過與當地非遺傳承人的交流以及查閱資料,實踐隊隊員對海草房有了更多了解。榮成地處沿海,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多雪,在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之下,民居主要考慮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曬,于是極具聰明才智的當地居民根據長期的生活中積累起來的獨特的建筑經驗,以厚石砌墻,用海草曬干后作為材料苫蓋屋頂,建造出海草房。
在參觀的過程中,實踐隊隊員了解到,目前榮成境內的海草房近年已經荒廢眾多,我們所處的東楮島村仍保留著海草房650余間。那些歷經無數風雨、長滿青苔的海草房屋頂的陰坡面,印證了歷史的久遠,向人們宣示著海草房的厚重與耐久。憑借勞動人民的智慧和不斷探索出的技巧,完成多道工藝筑成的民居,這背后的智慧讓實踐隊隊員感到敬佩,同時也決心為傳承這一智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圖為東楮島村海草房村落
匠心造苫房,非遺暖民心
參觀完海草房村落,社會實踐隊隊員跟隨非遺傳承人劉老師傅的腳步近距離了解海草房修筑。據了解,膠東海邊人建海草房,鑿山取石、撈曬海草,砌墻苫頂,在石匠、苫匠、瓦匠、木匠等手藝人的配合下,經過七十多道工序方能完成。但海草房主要是苫出來的,因此苫匠的手藝非常關鍵。
“我們苫匠要把海里生長的大葉藻拿鐵耙子梳直,像打撲克牌一樣,一層一層疊壓,用泥巴密密實實苫在房頂,從低到高逐漸加厚。屋頂坡度很陡,壓實的海草有半米多厚。好的苫匠苫出的房子房頂都有一個最合理的角度,不大不小,夏天太陽曬不透,冬天海風吹不進。我們祖先的智慧真是令人叫絕!可以說,這是最原生態、最有海味兒的民居了。”講解過程中,非遺傳承人向實踐隊成員介紹到,海草房的修建過程有取土、和泥、理草、做檐頭、苫房坡、封頂、淋水、拍平、剪檐等七十余道工序,每個過程又有著許多復雜的小細節。作為中國現存的一種古老的制作工藝,歷代傳承人精益求精,始終堅持傳承,制成高質量的房屋,為當地居民提供宜居環境。

圖為老苫匠劉師傅向實踐隊隊員講解苫房過程
鄉村振興,非遺賦能
畫面一轉,社會實踐隊成員又在海草房村落群里看到海草房的樣貌多了文字、多了特色、多了風景,乒乓小院、漁翁小宿、海景漁家,特色鮮明的民俗主題,讓傳統民居多了些年輕的氣息。劉老師傅主動介紹道,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地村民開始將原有單調的古樸房屋融入當代人的生活,以便于爭取更大的市場。的確,非物質文化保護最關鍵的因素是傳承,只有讓“非遺”走出封閉的展館,融入當代人的生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生根發芽,才能切實增強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實現非物質文化可持續的發展,進一步推動老漁村的鄉村振興。

圖為東楮島特色海草房民俗乒乓小院
以青年力量賡續海草遺韻,煥活海草房非遺傳承生機與活力,通過不同的路徑方式解讀海草文化,方可煥發海洋文化無與倫比的魅力,助力鄉村振興。在本次社會實踐中,“九真·求是”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在反思總結中決定進一步開展海草房非遺文化的視頻拍攝剪輯工作,通過加強對海草文化的創新宣傳以提高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為助力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盡綿薄之力。相信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膠東特色海草房文化能得以繼續發揚光大,鄉村振興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