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環保行動,構建和諧社會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近年來,環境污染問題雖已得到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許多細節性問題。因此,曲阜師范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緘默以實踐隊小組成員開展線下實踐調研,對于此次調研,調研成員從鄉村的環境現狀入手,對居民的環保意識做深入了解,以及提出解決辦法。
首先,實踐隊員一起制定了詳細實踐計劃,并且準備了實踐活動所需的資料和工具。調查過程中,調查員發現,鄉村環境現狀相較于前幾年有了明顯的改善。過往行人亂丟垃圾的情況基本不存在,但大部分村民都不能正確投放垃圾。在鄉村,垃圾箱一般分為兩格,一格為可回收垃圾,另一格為裝不可回收垃圾的,大部分村民都不能將垃圾正確投入到垃圾桶中。垃圾處理不合理,會污染土壤和空氣。其次,垃圾中含有的病菌害蟲非常多,對人們健康不利。隨后,實踐隊員在垃圾桶附近貼上了標語,并將上述情況如實反映給村委會成員。垃圾分類不僅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對于一些無法降解的物質,能夠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而且回收物品經分類后,可以減少世界上約百分之五十的資源浪費。因此,提高村民垃圾分類的意識迫在眉睫。
隨后,實踐隊員協助清理鄉村墻面上張貼的廣告,并收集各家各戶的廢品,將掙的錢用于鄉村公共建設,并買了綠植放置于公共場所用于凈化空氣,美化環境。最后,實踐隊員協助打掃了公共衛生,贏得了當地居民的夸贊。臨走前,實踐隊員為當地村民普及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保護環境的措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隨手關上通明的電燈、將身邊的垃圾分類處理、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位美國社會學家說過:“我們遇到的最大敵人就是我們自己。”我們為了追求物質水平的提高,肆意的索取資源,污染環境也許若干年后,碧水藍天,鳥語花香只會在夢境中才出現。因工廠廢氣、汽車尾氣的大量排放,天空已由蔚藍變成了灰白;因人類的破壞,廢水的排放集,河流已有清澈變成烏黑。實踐隊員的普及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后,居民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紛紛稱贊實踐隊員,并為他們鼓掌。
在這一周里,實踐隊員們積極參與社區實踐活動,細心的完成計劃中的每項任務,在一絲不茍的完成團隊布置的任務的同時,也親身感受到了鄉村服務人員的辛苦。在參與鄉村勞動服務的同時,實踐隊員也學會了如何為居民服務,排憂解難。有機會接觸繁雜,瑣碎的社會勞動,讓實踐隊員們感到不虛此行,學到了很多東西。
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環境是關系到人類生存,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環境保護的意義是建立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環保不單單是為了人類能夠更舒適的生活,我們不能把人類同自然割裂開,就像不能把人從社會中單獨出來一樣,環保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能夠使我們居住的環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