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供祈愿,江米塑祺
二十大提出文化自信自強,新時代青年應當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同時也被賦予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任務,從而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積極響應二十大的號召,由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的八名學生組成的“丹青曲韻賡文脈,循聲覓俗續燈火”社會實踐隊走訪山東菏澤的牡丹區,并開展實踐活動。去探尋惟妙惟肖曹州面人背后的藏藏。
堯舜花供祈時祺
“黃河之下游,入魯之開端”,作為“黃河入魯第一市”的山東省菏澤市,在堯舜時期,常因黃河決口而天災人禍接連不斷.當時的曹城百姓便獵殺活物祭天地、敬鬼神、奠列祖,以此來避災禍、求平安。但部分窮苦人家拿不出雞鴨魚肉的上等祭品(也有一說是為了節約),只得用白面捏成雞、鴨、魚、豬頭等仿生面塑代之,之后又發展成用白蘿卜刻成香瓜圣果、亭臺樓宇等藝術品,種類也增多,稱之“花供”,這也就是曹州面人的前身。但“花供”此時仍帶有祭祀祈愿色彩,并不能算是完全的藝術品。隊員們在網絡上查詢該類“花供”的圖片,也大多都是出現在祭壇上。
時潮翻涌,當地面塑也是歷經幾度浮沉興衰。實踐隊隊員們通過詢問菏澤牡丹區的本地學生得知面人技藝在當地更集中在穆李村。搜尋穆李村的面人歷史時,隊員們發現當地有一“沐恩碑”,并有所記載:“吾曹向無此術,自清咸豐三年,二君(江西面塑藝人王清源、郭湘云)偕游吾曹,居堿集西穆李寨,自食其藝,獲值浮于所用……七十年來,相傳再及五世,蔓延曹屬以及附近直隸、河南兩省,從藝者不下千余人。”隊員們發揮各自文言文解讀能力,了解到曹州該地本沒有面塑這門技藝,是王、郭二人將此面塑技藝帶來穆李并廣泛傳播的。“天下面塑出穆李”,隊員們查閱資料知道王、郭二人與曹城當地的花供藝人郝勝、楊白四合作,把米塑與花供技藝相結合,便形成了今日遠近聞名的“曹州面人”。查詢到的各類資料讓曹州面人技藝在隊員們心中愈加立體,也為隊員們后續的調查了解明確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