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合肥大學教育學院“同筑鄉村夢,共‘育’振興果”志愿服務隊在合肥市小廟鎮蜀山行知學校開展了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教師魯丹妮為同學們帶來了以“傳承中華文化,領會甲骨風采”為主題的課程《有趣的甲骨文》,旨在通過對甲骨文知識的講解,讓同學們感受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提高同學們的民族文化自信。
“什么是甲骨文?”課堂伊始,教師首先給同學們講解了甲骨文誕生的背景和發展歷史,“龜甲獸骨文字”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教師旁證博引,用故事和視頻帶領同學們穿越回商朝,圍繞“心”“甘”“齒”“虎”等漢字的甲骨文具體展開講述。“同學們,大家看這個字,形狀像什么?”教師的一句提問,引發了同學們的思考,十幾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望向黑板,有的認真思索,有的低聲討論,反應迅速的同學已經高高舉起右手,搶著發言:“這個甲骨文的‘齒’字就像我們張大的嘴巴,里面還長著幾顆牙齒。”
隨后,課程進入互動環節,教師向同學們展示寫有甲骨文的卡片,同學們根據甲骨文的形狀擺出動作,用肢體語言表現出“斗”“立”“北”“比”“從”等甲骨文的輪廓,讓古老的甲骨文“站”起來走近課堂,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教師通過“猜一猜”“動一動”等游戲環節,寓教于樂,讓同學們在娛樂中發現甲骨文文字之美。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殷墟甲骨文是中國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承載著中華文明不可替代的人文價值,也是人類不可磨滅的文化記憶。在本節課程中,教師以漢字為載體,促進甲骨文進校園、進課堂,培養同學們的愛國情懷,讓同學們從小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從傳統文化中樹立文化自信,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