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對“三農”這一重中之重工作提出的目標要求,更是黨中央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指明的道路方向。為更好的理解產業振興和鄉村振興的關系,7月19日,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來到濱州市沾化區大高鎮實地調研當地村民對漁網產業和冬棗種植產業與生態化發展的認識。
圖為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在河東李家村調研
大高鎮河東李家村是遠近聞名的“漁網村”,漁網編織的歷史有60多年。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通過實地考察,調查問卷,采訪交流等方式,對河東李家村的漁網產業,包括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等,探尋當地產業發展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實踐團成員采訪到村黨支部書記、主任李從吉,從書記口中得知,全村將近百分之九十的村民從事漁網編織銷售等工作,村中的漁網產業,經過四代人的傳承和發展,已經從最初的傳統編織手拋網,到如今可以生產美式手拋網等30多種漁網和遠銷韓國、日本等國家的螃蟹籠。河東李家村的漁網產業由將近半的漁網、三成的籠類
和少數的其他漁具制作組成。
圖為河東李家村漁網產業的組成
在關于“漁網產業的銷售選擇線下還是線上”等銷售方面的問題,有一半的村民會選擇線上網絡平臺銷售漁網,村里的年輕人漸漸的回到村子里發展,趁著互聯網的“東風”,搞起電商直播帶貨,網購平臺成立店鋪,拓寬河東李家村漁網的銷路。電商直播帶貨已然成為潮流,村委書記李從吉說:“村子里面的商家就僅僅一成的年輕人,雖然年輕人回流,年輕人還是相對較少,但是就這少數的年輕人創造了一半的漁網銷售額。”
左圖為河東李家村從事漁網產業年齡組成
右圖為河東李家村漁網銷售額占比
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來到大高鎮許坡村通過調查問卷和采訪冬棗生態園負責人的方式,調研冬棗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的平衡發展關系。實踐團采訪許坡村冬棗生態園負責人許榮峰,在采訪中得知,生態園內為了應對病蟲害,不再使用傳統的噴灑農藥滅蟲方式,而是選用“以蟲滅蟲”和誘蟲燈滅蟲等的生態方式。同樣也放棄使用化學農藥除草,負責人會雇工人定期鋤草,這不僅提高了冬棗的品質,也保護了環境,同時,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許榮峰向實踐團成員介紹到冬棗生態園區內的設施建設是領先許坡村大多數棗農的冬棗種植技術,尤其是有關生態治蟲和除草。
隨后實踐團來到許坡村展開調研。通過調查問卷的數據總結分析,許坡村內的冬棗大都是在大棚內養護。村民的環保意識較強,但是棗農生態環保措施不到位,使用化肥農藥增產和除蟲治草,原因是生態治蟲除草成本較高,絕大多數的棗農不會投入過多的資金成本發展生態冬棗種植。

通過此次實地調研結果分析,產業振興是增強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的源泉,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在大高鎮河東李家村的漁網產業強力帶動河東李家村和周圍十幾個村子的經濟發展和產業振興,其中科技的發展是助力產業振興的強力“推手”。產業振興和生態相輔相成,共同助力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在大高鎮許坡村的調研結果顯示,在建設生態農業的道路上少不了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以及農民自身生態環保意識的增強,有了這些鄉村的生態才會得以發展,才會振興。為了建設農業強國、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實現,產業振興與生態平衡的雙輪驅動是良好的催化劑,緊跟黨的指引,做到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譜寫鄉村振興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