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酒會臨泉水,抱琴好倚長松”這句詩詞描繪了一幅寧靜而優雅的畫面。其中“臨泉水”直接關聯到臨泉這一地點,表達了詩人對臨泉美景的喜愛和向往。
“阡陌蘊秾情,南畝植微光”LorMe臨泉科普行團隊以
南京農業大學臨泉有機類肥料試驗示范基地為駐點,在臨泉開展實地調研學習與科普行動。此行旨在實地調研臨泉縣農村農業生產問題、普及有機肥料知識、為實驗室未來研究與應用方向提供參考,推動科技成果落實,助力鄉村振興。
圖 1團隊成員于南農臨泉基地前合影
7月15日上午,團隊成員分別前往阜陽市福碳生物肥業有限公司、臨泉縣文王貢酒企業開展了參觀調研工作。阜陽市福碳生物肥業有限公司利用合成生物技術對農林殘渣、工業廢水廢渣進行水解處理,將其變為活性小分子。通過實地參觀和交流,團隊成員不僅增進了對生物肥料生產工藝的認識,還學習了不同類型的生物肥料(如微生物菌劑、有機無機復混肥等)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臨泉縣文王貢酒企業以其獨特的綿甜風格和堅持自家釀造的理念,成為了徽酒風格的典范。此次參觀調研讓團隊成員們認識到酒類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要點,包括原料選擇、發酵控制、酒體陳化、瓶裝儲存等。
圖 2福碳生物肥業公司調研
圖 3 文王貢酒生產車間參觀
下午,一行人來到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紀念館,其充分現代手段,逼真地再現了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在臨泉長達88天的戰斗生活全景,讓團隊成員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并學習他們在艱苦條件下堅定信念、頑強斗爭的精神風貌。
圖 4大別山紀念館參觀
16號上午,團隊來到土陂鄉彭店村現代農業示范園,參觀了安徽一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羊肚菌種植基地。公司的王總熱情地帶領我們參觀并科普有關羊肚菌生產和銷售的知識,在他的科普下,我們認識到羊肚菌種植過程中要求的“模擬野生環境”、“苛刻的培育條件”“不能打農藥”等限制,明白了羊肚菌高售價的背后承擔著的高培育風險。
圖 5介紹棉殼制作的育菌包
當天下午,一行人則來到安徽臨泉國家農業科技園,講解老師細致認真地介紹了現如今農業科技園區的高速發展現狀,并更進一步參觀了園區內南京農業大學的大豆試驗田、南瓜田、月季園等地,認識到科研工作的不易和科研工作者的艱辛。
圖 6走訪科技園區
17號上午,團隊來到中化現代農業MAP臨泉技術服務中心,中化MAP(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結合臨泉當地老齡化嚴重、青年人少有人務農的現狀,以集成現代農業種植技術和智慧農業為手段,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涵蓋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現代農業綜合解決方案。負責人還介紹了各式的機械器具,更近一步加深了成員們對“規模化種植”的理解。緊接著,團隊前往當地的污水處理廠,了解到污水處理的具體步驟,負責人還談及當前國內環境領域的就業環境和發展狀況。
圖 7了解農業機械
圖 8參觀污水處理廠
下午,團隊來到安徽興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王總介紹了他的養牛產業。該養殖廠還以草堆、廢草塊、有益菌的混合物作為牛生活環境的地基,而后與牛的糞便混合發酵,產出有機肥料并送給農戶施用。最后,王總提到公司在牛肉深加工領域的進一步發展計劃,在新廠建成之后,要擴大生產線,產出牛肉丸等產品直接銷往市場。而后,團隊一行人前往臨泉博物館,對臨泉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圖 9參觀養牛場
圖 10參觀臨泉博物館
18號,調研團隊步入阜陽臨泉的孫廟村,走訪周邊農戶家庭。團隊走訪了村中承包1600多畝地的種植大戶,生姜,中藥材種植戶,毛筆制作手工藝者以及若干個體農戶,向他們細致詢問了年齡、家庭成員構成、職業、主要農作物種植品種、施肥技術,農業廢棄物回收與耕作輪作模式等關鍵信息。他們均表示:當前種植過程中主要施用化肥,較少施用有機肥。對于秸稈的處理,主要采用機器打捆的方式,運往附近的發電廠進行再利用,不尋求經濟回報。農戶們坦言,這種方式要勝于秸稈還田,因為秸稈還田可能會造成病蟲害發生,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健康。
此外,團隊成員積極向農戶發放環境保護宣傳冊,普及現代農業科學知識,包括有機肥料優勢與成效、高效種植技術、生態施肥方法以及生產過程中如何有效減少化學污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的實用策略。通過生動的講解與實例分享,旨在提升農戶的環保意識與科學種植能力,共同推動阜陽農業向綠色、可持續方向轉型升級。
圖 11走訪孫廟村
圖 12村委前合照
此次參觀實踐活動,遠不止于一次簡單的知識汲取之旅,它打開了農業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的廣闊視野,架設起理論與實踐、科技與田野之間的堅實橋梁。活動中,我們參觀了肥料制作工藝流程,污水處理步驟及監管,肉牛無臭養殖創新方法,積極傳播有機農業的理念,著力激發社會各界對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濃厚興趣與參與熱情,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注入了新的活力。作為新時代的資環青年,我們誓言將對自然的熱愛轉化為實際行動,讓綠色農業的理念深入人心,讓科技的光芒照亮田野,讓肥沃的土地永遠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繁榮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