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學生志愿者如何影響兒童的科學習慣
近年來,科學迅速發展,科技產品更迭頻繁,更多科技產物應用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人們對科學的關注度日益增加。基于此背景,編譯未來志愿服務團應運而生,旨在通過社區宣講、舉辦暑期科技夏令營等方式,增強基層群眾對科技的掌握度,幫助兒童培養良好的科學習慣。
2024年7月25日清晨,天高云朗,一片碧日,這是編譯未來志愿服務團舉辦暑期科技夏令營的第四天。踏著溫煦的和風,志愿服務團紛紛趕往開營地點集合。
上午八點半,大學生志愿者乘坐大巴車來到煙臺市芝罘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始了課前的準備工作。志愿者首先打開了會場內的供電系統,為小朋友們帶來的電量不足的電腦充電,避免課程中出現小朋友因電腦電量過低而無法推進編程進程的情況。之后,服務團將要用到的PPT復制到會場多媒體上,點完名后,時間逼近九點。
上午九點鐘,課程正式開始,這次編程課的主題是“海底世界”,旨在通過編程實現圖片背景、角色的移動。課堂上,小朋友們緊跟老師的步伐,有不懂的地方及時舉手,服務團成員為其一一解答。雖然服務團成員們都貢獻出了自己的電腦,但仍然有小朋友沒有電腦可用,服務團鼓勵有電腦的小朋友帶動、幫助沒有電腦的小朋友,互相合作完成編程目標。
課間休息時,小朋友們有的繼續研究討論上課所學的編程內容,有的則與在夏令營新認識的伙伴聊天玩鬧。
大約三十分鐘后,又到了愉快的上課時間,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無人機,主講老師講解了無人機的種類、無人機的發展歷程等內容。課上,小朋友們聚精會神,互動活躍。之后,服務團組織小同學們排隊觀看、輪流操縱無人機飛行,讓小同學們深度體驗無人機的飛行。
上午十一點鐘,上午時段的課程正式結束,家長來接的小朋友被家長帶回家,服務團與小朋友們告別,有的小朋友選擇留在教室做作業,服務團成員為這些小朋友提供輔導與幫助。
下午兩點鐘,小朋友們紛紛到達開營地點,開始了新的學習。首先,服務團為小朋友們帶來了“青少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課,幫助小朋友們認識什么是可持續發展,鼓勵小朋友們為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面,志愿服務團為小朋友們帶來了飛而不落的氣球實驗,服務團首先為小朋友們講解了該實驗的實驗原理,并舉了船吸現象、高鐵黃色安全線等例子幫助小朋友們加深理解。之后,服務團組織小朋友們有序排隊,輪流體驗操作該實驗。試驗結束后,服務團將剩下的氣球分發給小朋友們,小朋友們非常開心、興奮。
作者:煙臺大學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志愿服務團 來源:煙臺大學編譯未來志愿服務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