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我院學生在學校組織下開展了“紅色基因深植八皖,奮進五年再啟新篇”點亮八皖實踐團的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活動活動旨在加強紅色文化傳承,激發愛國主義情懷,促進志愿者隊伍建設,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而我對淮北博物館進行參觀與了解,深入挖掘探討傳統文化的歷史成就,了解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淮北市博物館,又稱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博物館路1號。成立于1976年,由著名考古學家、文學家、詩人郭沫若先生題寫館名。博物館新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新城區中心,由中國工程完院土、東南大學教授齊康先生主持設計,地域特色濃厚,造型別致,體現了準北作為煤城與運河文化的巧妙結合。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大運河古陶瓷研究基地,安徽省研學游教育基地、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二級消防保衛重點單位,國家3A級景區。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與重要意義。

在淮北博物館,我參觀了展館中的各個展覽區,通過觀賞古代文物的精華和珍藏品,領略了許多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通過導覽員的講解,我對淮北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發展變遷,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而淮北市博物館通過多次升級改造,展陳主題生動,內容豐富,特色鮮明,手段新穎,也讓它更加的吸引人們的對歷史的好奇,更好的面向人們。

如今淮北市博物館展陳專題有隋唐五代陶瓷、運河疑云、淮北漢畫像石及淮北歷史名人、宋代瓷器、古相遺珍、證券文物、淮海戰役、書畫等,還收藏了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淮北的出土文物,有著很強的文化底蘊。而我們入門之后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些石器,緊接著的是夏商周的陶盒以及戰國時期的青銅劍,隨著向館內的深入,它會通過歷史的發展順序,從古至今來向我們展示文物,每一個文物都承載著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也激發著我們繼續深入探索的好奇心。

淮北博物館五千平米的陳列面積,萬余件館藏文物,相城往昔的繁華就被收納在這方不算大的空間里、被存儲在這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物中。歷史的舊跡與現代文明的交織是我見到博物館的第一印象,在館外從遠處望去整個建筑就好像一艘乘風破浪遠航的船,象征著淮北市永遠在向前方遠航。
淮北市博物館見證著隋唐大運河滄海桑田的變遷,這條已經淤廢了幾百年的河道,通過考古發掘重見天日,再次向后人展現出它曾經的輝煌。我通過對它的參觀不僅加深了對博物館文化歷史的認識,還體會到了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我對淮北地區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時感受到了徽州文化的魅力與底蘊,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并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了責任感與使命感。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