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育人,非遺助力成長
徽州師范學校的學生處老師于2024年7月13日應邀接受了安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魚承薪火”團隊的采訪。她說“師范學校,工作對象是人,重點是育人,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是上好學生的‘大思政課’,引導學生體會思政理論和價值理念。”“大思政課”建設潛蘊著深刻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意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高校作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前沿陣地,應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科學內涵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定青年學生文化自信,培養青年學生家國情懷,激發青年學生使命擔當。
地處古城,文化浸潤
老師向實踐團表示學校突出特點是文化底蘊深厚,學校臨近陶行知紀念館,開設在徽州古城附近,徽州獨特的山水和人文環境孕育了徽州文化,“程朱闕里,文獻之邦”,學生可以時刻感受“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校內處處設有標語和浮雕,對學生起到一個文化浸潤的作用。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徽州師范學校的老師 劉逸然供圖
魚燈反哺,互助共贏
當實踐團談起歙縣的魚燈時,老師表示這可以說是歙縣文化的靈魂所在,魚燈的需求量增加以及魚燈手工的制作工藝,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魚燈融合了非遺文化的傳承、轉化和創新,加強了歙縣的文化宣傳,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是非遺文化反哺家鄉的代表體現。她提到本地對寶藏挖掘還不夠的不足,江浙滬地區更注重學生素質教育,更能看到非遺文化的教育價值,經常開設相關的研學活動。相對來說,杭州,寧波等長三角的同類型高校的教育理念和育人資源要更加全面,徽師同類型學校之間相互學習,學習其他學校的教育理念,通過溝通合作將自己的非遺資源帶給其他學校,也同時為本校學生提供學習和發展的新機遇。
發掘特色,加強認同
學校目前也在挖掘當地特色資源,在已有育兒專業基礎上,21年開設旅游專業,23年開設會展專業,結合本地發展需求讓特色文化走出去,借助本地熱點資源為學生提供新的選擇。下一步計劃將魚燈融入教育當中,同時考慮將非遺魚燈以選修課形式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老師計劃學校開設夏令營,從本地學校開始做研學路線,以加強學生文化認同,借助本地資源讓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增長工作經驗,學習適應相應的工作模式。她還提到當地人常外出務工,尤其是去江浙滬地區,因此學生在家人的影響下會更傾向于前往江浙滬地區就業,相應的學校應該更加重視思政教育,加深學生對一些國家新政策的了解,幫助學生進行就業規劃,拓展學生的選擇平臺和了解窗口。
采訪的最后,老師對高校“三下鄉”表達了很大的認可,認為這是大學生敢想敢創,實踐思政教育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于行中思、于思中悟,大學生應在“生活大課堂”中獲取直接經驗,豐富精神生活,鍛煉自身能力,發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的“三牛精神”,助力文化興農,培育道德情感,書寫新征程青春華章。激勵實踐團成員應把個人發展的小目標融入社會發展、國家建設的大目標中,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相連,增強其時代感和社會責任感,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圖為老師與實踐團成員合影 劉逸然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