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化學與化工學院薪火相傳實踐隊的實踐隊員們走進北京博物館,開展了一場意義非凡的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旨在讓隊員們近距離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提升綜合素質。
北京博物館作為一座承載著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的殿堂,其建筑本身就極具藝術價值。當實踐隊員們站在博物館前,首先被那宏偉壯觀的屋檐建筑所吸引。博物館的屋檐采用了傳統的中式建筑風格,飛檐斗拱,氣勢恢宏。那層層疊疊的斗拱,猶如盛開的蓮花,精巧而繁復。它們不僅是建筑結構上的關鍵部件,更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瑰寶。斗拱之間相互交織、支撐,形成了穩固而又富有美感的架構,展現出古人卓越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
飛檐高高翹起,宛如飛鳥展翅欲飛,靈動而飄逸。其曲線優美流暢,給人一種輕盈靈動的感覺。在陽光的照耀下,飛檐的輪廓被勾勒得格外清晰,金色的琉璃瓦閃耀著光芒,與湛藍的天空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美輪美奐的畫面。實踐隊員們紛紛拿出相機,記錄下這一震撼人心的瞬間。他們圍繞著博物館的建筑,仔細觀察每一處細節,從屋檐下的彩繪到屋脊上的神獸,無不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圖為實踐隊員拍攝北京博物館屋檐照片
走進博物館,隊員們仿佛穿越時空,進入了一個歷史的長河。在陶器瓷器展區,一件件精美的展品陳列在展柜中,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古老的陶器,它們雖然歷經歲月的洗禮,表面已經斑駁,但卻依然能讓人感受到遠古時代的氣息。這些陶器造型古樸,線條簡潔流暢,有的呈圓形,有的呈方形,還有的模仿動物的形態制作而成。其中一件陶罐,罐體上刻有簡單的幾何圖案,這些圖案看似隨意,卻蘊含著古人對生活的觀察和理解。隊員們圍在展柜前,認真聆聽講解員的介紹,了解這些陶器的制作工藝和用途。原來,在遠古時期,陶器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用于儲存食物、烹飪、汲水等。它們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從簡單的采集狩獵生活向定居的農耕生活轉變。
繼續前行,隊員們來到了瓷器展區。這里陳列著的瓷器琳瑯滿目,五彩斑斕。從唐代的三彩瓷器到宋代的五大名窯瓷器,再到明清時期的青花瓷、粉彩瓷,每一件瓷器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藝術風格和工藝水平。
一件青花釉里紅鏤雕怪石花卉圖蓋罐吸引了隊員們的目光。這件蓋罐為元代(1271-1368年)瓷器,1964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永華路元代藏。它造型飽滿莊重,罐體上青花與釉里紅兩種裝飾技法結合。罐身的鏤雕部分展現出怪石與花卉圖案,花卉栩栩如生,怪石形態逼真,青花的藍色與釉里紅的紅色相互映襯,色彩對比鮮明卻又和諧統一。罐蓋上蹲坐著一只造型生動的瑞獸,仿佛在守護著罐中的秘密。

圖為實踐隊員拍攝北京博物館元代青花釉瓷器照片
講解員介紹說,青花釉里紅是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的一種極為珍貴的瓷器品種。其燒制難度極大,因為青花和釉里紅所需的燒制溫度和氣氛不同,要使二者都呈現出理想的色澤,對窯爐的溫度控制和工匠的技藝要求極高。也正因如此,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存世稀少,這件蓋罐更是其中的精品,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隊員們不禁為古人的高超技藝所折服,紛紛感嘆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參觀過程中,實踐隊員們還積極與講解員互動,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他們不僅了解了陶器瓷器的歷史和文物價值,還學習到了一些鑒別陶器瓷器真偽和優劣的方法。有的隊員還拿出筆記本,認真記錄下重要的知識點,以便日后進一步學習和研究。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讓實踐隊員們收獲頗豐。通過對北京博物館屋檐建筑和陶器瓷器的參觀學習,隊員們不僅領略到了中國傳統建筑藝術和陶瓷文化的魅力,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他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更加努力地學習歷史文化知識,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增強文化自信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他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走進博物館,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共同守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