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群體的經歷被歲月塵封,卻又在特定的時刻,以震撼人心的力量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華工,這個在近代史上留下深刻足跡的群體,他們的故事承載著苦難與堅韌、離別與思念。今年寒假,我有幸參與了威海華工紀念館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段經歷如同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那段波瀾壯闊歷史的大門,讓我在探尋與感悟中實現了自我的成長與蛻變。
初入館內,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冬日的威海,海風凜冽,帶著歷史的滄桑氣息。當我站在威海華工紀念館前,這座建筑外觀樸實無華,卻仿佛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吸引著我。踏入館內,瞬間被一種肅穆而莊重的氛圍所籠罩。館內的燈光柔和而暗淡,仿佛在訴說著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大的油畫,描繪的是華工們在遠洋輪船上擁擠的場景。昏暗的船艙里,密密麻麻的人群,他們的眼神中既有對未知的恐懼,又有對未來的一絲期許。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真切地感受到了華工們背井離鄉時的無奈與悲壯。這幅油畫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歷史的見證,它讓我第一次如此直觀地感受到華工們踏上異國征程時的艱難與決絕。
沿著展廳的路線前行,一組華工登記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這些照片雖然已經泛黃,但每一張臉上的神情都清晰可辨。他們中有的面容稚嫩,還帶著少年的青澀;有的則飽經滄桑,眼神中透露出生活的磨礪。照片下方,是他們簡單的個人信息:姓名、年齡、籍貫……這些看似平凡的記錄,背后卻隱藏著一個個家庭的離散與牽掛。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他們為了生計、為了家庭,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那條充滿未知的道路。

圖為華工舊影
在展廳的一角,擺放著一艘遠洋輪船的模型,它靜靜佇立在那里,仿佛在訴說著當年華工們遠渡重洋的艱辛旅程。據館內工作人員介紹,華工們從威海港出發,乘坐這樣的輪船,歷經數月的顛簸,才能抵達遙遠的歐洲。在漫長的航程中,他們擠在狹小的船艙里,忍受著惡劣的環境和疾病的侵襲。許多人在途中就不幸染病,甚至失去了生命。看著這艘模型,我不禁想象著當年華工們在茫茫大海上漂泊的情景,心中充滿了對他們的敬佩與同情。
深入探究,苦難與堅韌交織的歷史畫卷
隨著參觀的深入,我逐漸了解到威海作為華工輸出的重要港口之一,在那段歷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戰場陷入了激烈的廝殺,大量勞動力被征調到前線,導致后方勞動力嚴重短缺。在這樣的背景下,協約國開始在中國招募華工,而威海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成為了華工輸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據統計,一戰期間從威海招募并運往歐洲的華工多達數萬人。這些華工們來自山東各地,甚至還有一些來自其他省份。他們背井離鄉,告別了親人、朋友,踏上了前往歐洲的征程。在歐洲,他們被分配到各個工廠、礦山、建筑工地,從事著最為艱苦的體力勞動。

圖為華工日記
在紀念館的展示中,有一封華工的家書格外引人注目。泛黃的紙張上,用質樸的文字訴說著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和在異國他鄉的艱辛。信中寫道:“這里的日子苦啊,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干活,晚上累得骨頭都散架了,但為了能多掙點錢寄回家,再苦也得堅持。”讀著這封信,我的眼眶不禁濕潤了。這些平凡而偉大的華工們,遠離家鄉,在異國他鄉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苦難,卻始終堅守著對家庭的責任和對生活的希望。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遠在祖國的家人撐起了一片天。
除了家書,館內還陳列著一些華工的工作工具和生活用品。破舊的鋤頭、磨得發亮的扁擔、補丁摞補丁的衣物……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卻見證了華工們在歐洲的艱苦歲月。他們在戰火紛飛的歐洲,不僅要面對繁重的勞動,還要時刻面臨生命危險。戰場上的炮火隨時可能波及到他們的工作區域,疾病和饑餓也時刻威脅著他們的生命。然而,即便身處如此絕境,他們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崗位,用勤勞的雙手為戰爭的勝利貢獻著力量。
在參觀過程中,我還了解到華工們在歐洲的生活并非完全與世隔絕。他們在異國他鄉,也努力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他們會在節日里聚在一起,舉行簡單的慶祝活動;會用家鄉的方言交流,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這些小小的舉動,不僅讓他們在陌生的環境中找到了一絲慰藉,也讓中華文化在異國他鄉得以傳播和延續。
投身實踐,傳承華工精神的使命擔當
在威海華工紀念館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我不僅僅是一名參觀者,更是一名傳播者和傳承者。我積極協助館內工作人員整理資料、為游客講解華工的歷史故事,通過這些實踐活動,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華工的歷史,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傳承華工精神的重要性。
整理資料是一項細致而繁瑣的工作,但每一份資料都是歷史的珍貴記錄。在整理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未曾公開的華工口述歷史資料,這些資料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生動地展現了華工們在海外的生活細節和內心世界。其中有一位華工回憶道:“在歐洲的日子,最難熬的就是想家的時候。看著異鄉的月亮,就會想起家鄉的親人,那種滋味真的無法用言語形容。但是,為了家人能夠過上好日子,我們只能咬牙堅持。”這些質樸的話語,讓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華工們內心的痛苦與堅強。
為游客講解華工的歷史故事,是我實踐活動中的重要任務之一。每一次講解,都是一次與歷史的對話,也是一次向世人傳遞華工精神的機會。在講解過程中,我會根據游客的不同年齡和背景,采用不同的講解方式和語言風格。對于小朋友,我會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讓他們更容易理解華工的歷史;對于成年人,我會更加注重歷史背景的介紹和細節的講述,引導他們深入思考華工精神的內涵和價值。
記得有一次,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在聽完我的講解后,久久佇立在一幅華工勞作的展板前,眼中滿是感慨。他緩緩地說:“我的爺爺當年就是華工,他回來后很少提起那段經歷,但我能感覺到那是他心中一段難以磨滅的記憶。今天聽你講了這些,我對爺爺的過去有了更深的理解。”還有一次,一群中學生在參觀完后,紛紛表示深受觸動,他們說:“以前只在課本上簡單了解過華工,沒想到背后有這么多感人的故事。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辜負先輩們的付出。”這些游客的反饋,讓我感到無比欣慰,也讓我更加堅定了傳承華工精神的信念。

圖為實踐隊員寫下的世界和平
為了更好地傳播華工歷史,我和團隊成員一起策劃了一場線上展覽。我們將館內的珍貴文物、歷史圖片以及華工的故事制作成電子文檔,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進行推廣。在制作過程中,我們反復查閱資料,力求每一個細節都準確無誤。為了讓線上展覽更加生動有趣,我們還添加了一些動畫和音頻元素,讓觀眾能夠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華工的歷史。線上展覽推出后,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許多網友留言表示,通過這次展覽,他們對那段被忽視的歷史有了全新的認識。
感悟升華,歷史照亮未來的前行之路
這次威海華工紀念館的社會實踐活動,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刻的人生洗禮。它讓我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那些在歷史長河中默默奉獻的先輩們充滿了敬意。華工們的苦難與堅韌、奮斗與犧牲,讓我明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勇于擔當、艱苦奮斗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
從華工們為了家庭生計遠渡重洋,到在異國他鄉克服重重困難努力工作,他們展現出的頑強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在當今時代,我們雖然生活在和平與繁榮之中,但依然會面臨各種挑戰和困難。華工精神激勵著我們,在面對困難時要勇往直前,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要堅持不懈。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從華工精神中汲取力量,我們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退縮、不放棄,以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傳承和弘揚華工精神不僅僅是個人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我們要通過各種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華工的歷史,讓華工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我們可以通過舉辦展覽、開展講座、編寫教材等方式,將華工精神融入到文化教育和社會生活中,讓它成為激勵人們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
當我離開威海華工紀念館時,心中滿是感慨。我知道,這段歷史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成為我人生道路上的寶貴財富。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走進紀念館,了解華工的歷史,傳承和弘揚華工精神,讓這段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