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浪潮中,南通鄉村正經歷著深刻變革。為探尋其發展脈絡與人口流動背后的故事,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情系三農社會實踐隊”于2025年2月1日奔赴南通各鄉鎮,開展社會實踐之旅。
農業科技園區探秘:智慧農業的機遇與挑戰
實踐隊員首站來到海安市墩頭鎮的樂百年農業科技園區,這里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先行區域。園區內,智能溫室大棚鱗次櫛比,物聯網技術大顯身手。傳感器精準監測溫濕度、光照等環境參數,自動化灌溉與通風系統依數據即時調控,確保作物生長環境達最優。在一處草莓種植區,負責人介紹:“通過智能管控,草莓產量提升約30%,品質更優,上市時間也能更精確地控制。我們這里的草莓色澤鮮艷,口感香甜多汁,得益于園區獨特的土壤條件和精細化管理,在市場上深受消費者喜愛。”但實踐隊員在調研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如技術設備的前期投入成本高昂,令不少農戶望而卻步;部分農戶因文化程度限制,對智能設備操作生疏。實踐隊員深入思考,認為可以通過建立線下技術交流平臺,方便農戶隨時咨詢技術問題,提高技術推廣效率。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王大叔,了解智能設備使用情況。許馳州 供圖
生態旅游村發展:文化旅游的優勢與困境
從農業科技園區出發,實踐隊員前往如皋市如城街道顧莊生態旅游村,在景區門口和主要景點采訪游客和村民,以獲取對旅游體驗以及產業經營的反饋。此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民居錯落有致,古橋流水相映成趣,恰似一幅江南水鄉的詩意畫卷。當地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整合民俗文化與自然資源,開發出古村游覽、傳統手工藝體驗、農家美食品鑒等多元項目。村民們積極參與,或經營民宿,或售賣手工藝品,收入顯著增加。據統計,旅游旺季時,村集體收入月增幅超50%。在這里,不得不提如皋的董糖,它作為當地傳統名點,相傳為明朝末年如皋愛國名士冒辟疆的愛妾董小宛所制,因而得名。其糖體層次清晰,入口酥脆,散發著濃郁的芝麻與麥芽糖香氣,甜而不膩,是游客必嘗的特色美食。然而,發展之路并非坦途。旅游旺季交通擁堵嚴重,停車設施供不應求;旅游服務人才短缺,導游講解水平參差不齊,影響游客體驗。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回村青年。許馳州 供圖
電商企業帶動:產業回流的動力與隱憂
鄉村產業的蓬勃興起,成為吸引人口回流的強大磁石。在通州區石港鎮的一家農產品電商企業,實踐隊員看到了返鄉創業的熱潮。企業創始人原在大城市打拼,瞅準家鄉農產品的優質資源與電商機遇,毅然回鄉。企業借助電商平臺,將南通特色農產品如如皋董糖、海門山羊等推向全國。海門山羊是南通著名的特產,其肉質鮮嫩,肥瘦適度,膻味小,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無論是紅燒、白煮還是燉湯,都能烹飪出令人回味無窮的美味佳肴,年銷售額突破千萬。企業的發展帶動周邊農戶就業超百人,吸引眾多年輕人返鄉投身電商運營、物流配送等環節。一位返鄉青年感慨:“在家鄉工作既能施展才華,又能陪伴家人,比在外漂泊強多了。”
然而人口回流也面臨挑戰,鄉村教育、醫療資源與城市相比仍有差距,部分返鄉人員擔憂子女教育與老人就醫問題,政府應加大對鄉村教育和醫療資源的投入,提升鄉村學校和醫療機構的水平,吸引更多人才回流。
南通鄉村展望:振興之路的破局與前行
此次南通之行,讓實踐隊員洞悉鄉村振興的成就與困境。農業科技注入為產業升級賦能,鄉村旅游挖掘文化經濟價值,產業發展驅動人口回流,重塑鄉村活力。但技術推廣、人才培育、基礎設施完善與公共服務提升等難題亟待破解。
展望未來,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扶持,設專項資金補貼設備購置與農戶培訓,提升技術轉化率;高校與企業攜手,定向培養鄉村旅游、電商等專業人才,充實鄉村人才庫;合理規劃鄉村交通與服務設施建設,均衡城鄉教育醫療資源配置,筑牢鄉村發展基石。作為新時代青年,實踐隊員亦將持續關注鄉村進程,用所學助力鄉村跨越發展,讓南通鄉村在智慧引領下,繪就更絢麗的振興宏圖,重拾往昔溫馨時光,成為人人向往的詩意家園。(通訊員 許馳州)

圖為“情系三農”實踐隊合影。李浩宇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