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山東科技大學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院“礦區蝶變,鄉村振興’團隊繼續走訪濱湖鎮;進一步得知轉型成功的關鍵還在于多方參與,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合作開發”的模式,多渠道解決治理難題。
滕州市盤活利用采煤塌陷地項目是低效用地處置的典型案例,通過“收回再供應”方式,收回原棗莊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柴里煤礦使用的53.5913公頃采煤塌陷地,重新出讓給相鄰企業——盛隆化工有限公司,用于建設98萬t/a焦化及10萬t/a甲醇項目。基于采煤塌陷地實際情況,企業采用“深改湖,淺填陸,地基不穩做堆場”的方式綜合安排生產用地,有效減少了因安全生產距離要求而低效利用的土地面積,實現了“多宗存量用地合并改造”盤活創新模式,既有效治理了采煤塌陷地,又保障了項目用地需求,實現“黑金”向“綠金”的轉變。政府主動策劃塌陷區治理項目,與礦方溝通研判,協調企業治理責任,規劃建設了竹柳休閑觀光園、海棠育苗基地、藍莓采摘園等農旅項目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大量游客,增加了村民收入,更是積極引導涉地村居成立專業合作社,農戶以土地入股分紅,實現了村集體與農民收入雙增加。

團隊在考察調研時發現,當地人們對生態修復后的家鄉環境十分用心珍惜,村莊街道一塵不染,垃圾更是少見。當地村民說,政府修建了休閑廣場、街頭游園、街角綠地等,開展“人均四棵樹、戶均兩棵花”活動,組織發動群眾累計種植垂柳、刺槐、石楠等苗木5萬余棵,栽植月季、木槿、海棠等花卉10萬余株,確保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又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行灑水、機洗、機掃、人工保潔、垃圾上門收集“五位一體”保潔模式。定期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觀摩活動,創新推行“死角亮屏、潔凈濱湖”行動,現場拍攝問題,公開亮屏通報,跟進督辦落實。

此番棗莊滕州市的調研使團隊小組成員們充分了解并總結了“生態修復+” 礦區塌陷治理模式,精準施策,因地制宜根據塌陷區特點按照“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原則,規劃建設生態觀光旅游、現代種植養殖、光伏新能源等的修復發展方案。
通過實地考察,親身走入基層,來到農民身邊,團隊對比濟寧與棗莊兩個功轉型村鎮的不同,并將相應的數據整合發給張玉寶老師,請老師對數據進行有限元分析得出相應的數字模型。隊員們對礦區塌陷的修復和鄉村振興的發展有了更切身更真實的體會,也感受到了作為大學生的職責;成員們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