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響應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號召,將宏偉藍圖化作巴山蜀水的生動實景。吹響“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健全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的最新號角。四川輕化工大學綠意生“金”·鄉興有“宜”探索團以“科技賦能農業發展、文化賡續鄉土根脈”為主題,于2025年8月1日至5日赴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開展為期5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用腳步丈量沃野,用專業解碼產業,傾聽農聲,感受鄉韻,探尋振興密碼,奮力書寫“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青春宣言,將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川輕化學子的青春智慧。


團隊成員赴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三洞村進行走訪調研。宋磊 供圖


團隊成員赴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錦屏鎮進行走訪調研。楊佳奇 供圖
探訪鄉村:黨建引領下的產業振興實踐
8月1日,團隊赴四川輕化工大學對口派駐駐村第一書記幫扶地——屏山縣錦屏鎮三洞村,在黨群服務中心會議室與村黨支部書記郭開舉展開深入訪談。了解到通過黨建引領產業發展,自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開展以來,該村年人均收入從2012年的不足2000元增長至2025年的1.5萬元,增長近8倍,村集體收入從零躍升至600萬元,各類李子種植面積擴展至670畝,創造15個公益性崗位及10個村集體公司就業崗位,這個位于屏山縣中部的偏遠村莊終于實現華麗轉身,經濟支柱產業落地生花,生動詮釋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實踐成效。


屏山縣農業農村“十大工程”茵紅李提質增效示范成果。楊佳奇 供圖


村黨支部書記郭開舉向團隊成員介紹鄉村振興。楊佳奇 供圖
“黨建的根扎得深,產業的葉才能長得茂”,郭書記向團隊介紹,三洞村創新實施“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培育形成四大支柱產業——水果產業以茵紅李、柑橘為主導,竹筍產業聚焦特色抹荷筍,中藥材種植涵蓋黃柏、黃精、白芷等品種,同步發展山羊養殖。通過這種“果—筍—藥—畜”立體農業結構,三洞村實現資源循環利用與經濟效益最大化。通過入戶40余次進行走訪調研,結合村委會所提供數據,團隊了解到當地現有6500畝食用竹產業,年收入預計達3000萬元,1000多畝黃柏2024年以近15元每斤的價格賣出,為村民帶來約300萬元直接收入。山羊養殖產業年出欄量達2000頭,通過“合作社+養殖戶”模式帶動50余戶農戶增收,年戶均增收約1.2萬元。


三洞村依靠當地條件發展四位一體立體農業結構。楊佳奇 供圖


團隊成員在三洞村進行入戶走訪調研。楊佳奇 供圖
探索創新:生態循環與科技賦能的鄉村實踐
8月2日,團隊前往四川川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創始人廖本兵擦拭著汗水向團隊成員說道,“從手術刀到鋤頭,我花費五年才真正讀懂土地”。這位醫學生2014年回鄉創業,歷經養雞、養羊、種獼猴桃的多次失敗,最終落實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要求,創新“兔糞—中藥材”的生態循環之路發展模式。在占地十余畝的養殖場里,三萬只肉兔的糞便經處理后成為有機肥料,滋養著六種中藥材,年銷售額超600萬元。他的創業故事印證出《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中“鼓勵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的政策成效,當知識、技術與土地結合,就能催生出可持續的發展動能。


生態循環發展肉兔養殖場。陳冠希 供圖
中午,團隊一行赴三洞村竹筍產業加工廠,學校派駐三洞村駐村干部郝率君老師向團隊展示2024年學校向三洞村捐贈的兩臺自動剝筍機。當兩臺剝筍機高速運轉時,昔日村民彎腰弓背的辛苦活變成輕松的流水線作業,單日加工能力從300斤提升至2000斤。車間內傳統工藝與現代設備的并行,鹽水浸泡保鮮,烘干設備則大幅提升加工效率,使產品附加值增加三倍,這些舉措鑒證“農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詞,而是科技創新的試驗田。”


四川輕化工大學向三洞村捐贈的自動剝筍機設備。楊佳奇 供圖


三洞村流水線風干車間產出筍干成品。楊佳奇 供圖
明悟傳承:傳統農業技藝的現代化轉型
8月3日,團隊走進三洞村集體公司,通過訪談了解到村里的李子產業已從傳統散戶種植發展為標準化管理,670畝種植基地,畝產提升至3000斤,較傳統種植增產40%。“守的是手藝,變的是方法。”三洞村集體公司負責人楊再秀介紹,公司已經申請商標,計劃通過“地理標志+企業品牌”雙輪驅動,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響應中央一號文件“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的號召。加之屏山縣“托底性幫扶”與錦屏鎮“新農人聯盟”計劃的同步實施,三年內將帶動50戶農戶發展中藥材種植,預計戶均年增收2萬元。


三洞村集體公司標準化管理分揀設備加速現代化轉型。楊佳奇 供圖


三洞村集體公司標準化管理提升畝產成果。楊佳奇 供圖
聯盟聚力:產業鏈協同發展的創新實踐
8月4日,團隊赴屏山縣錦屏鎮人民政府開展走訪調研,初入鄉村振興辦公室,一張巨大的“產業聯盟組織架構圖”詳細標注著17家副理事長單位和21家理事單位的分布。這不是簡單的名單羅列,而是資源整合的作戰圖。錦屏鎮人民政府農服中心副主任汪洋指著圖表說。2025年3月,由屏山縣錦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鏈主企業,聯合16家村集體公司和5家專業合作社組建的“水果產業發展聯盟”正式成立,這標志著屏山水果產業從分散經營邁向集群化發展新階段。


團隊成員赴屏山縣錦屏鎮人民政府開展走訪調研。楊佳奇 供圖


團隊成員與錦屏鎮富榮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進行訪談。楊佳奇 供圖
在聯盟推動下,錦屏鎮現代農業溫室大棚已培育出3個茵紅李抗病新品系,通過十余次嫁接實驗,糖度終于穩定在14%以上,而剛剛培育出的嫩芽枝條將通過“品種觀察圃”送到20戶示范農戶手中。2025年聯盟計劃引進的40余個新品種中,低海拔車厘子和高甜白肉枇杷已完成適應性測試,預計明年可實現小規模掛果。
同時團隊獲悉,錦屏鎮已建成10萬畝李子產業帶,年產8萬噸,年收入達6億元,另有2萬畝柑橘產業年收入1億元,形成“春有李花、秋有橘香”的特色農業景觀,聯盟產業的設立充分踐行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部署要求”,讓深山里的農產品更快走向市場,奔向全國。
當天下午,在錦屏鎮水果交易中心,錦鄉農業公司總經理李雪梅向客商展示新設計的“金沙江果園”包裝。果箱上的區塊鏈溯源二維碼,記錄著18項農事操作數據和3次農殘檢測結果,真正實現回溯全流程監管。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推廣的典型案例機制不僅局限于溯源二維碼,同樣包括采取二次分配機制。據聯盟數據顯示,3年內通過“萬人直播助農”電商銷售額突破2億元,通過與23家采購商簽訂保價協議,使農戶實際收入仍保持在成本線以上。


錦屏鎮水果交易中心茵紅李抗病新品系。李俊柯 供圖


團隊成員與錦屏鎮水果交易中心收購公司進行訪談。楊佳奇 供圖
豐產有道:科技賦能農業的數字實踐
8月5日,團隊赴派駐錦屏鎮果蔬專家工作站與農產品精深加工專家工作站,探索“專家教授+縣鄉人才+土專家”的技術力量聯合機制。通過開展水果種植技術培訓、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指導,并且依托技術托管合同,由縣農業農村局牽頭,果蔬專家團隊為簽約農戶提供“一對一”種植指導,每畝增產目標300斤,較傳統種植增產45%。聯盟統計顯示,2025年實施“一對一”技術指導的120戶農戶,戶均增收達2.3萬元。
通過訪談錦屏鎮省級“土專家”——省級家庭農場負責人蔣成會,團隊了解到如今全鎮已有85%的果園采用標準化管理,茵紅李優質果率從60%提升至82%,這為“錦屏翠李”地理標志認證奠定堅實基礎。同時由蔣成會領頭布設的“果樹智慧管理系統”已在500畝示范基地落地,使化肥使用量減少20%,農藥使用量降低30%,“山地果園軌道運輸機”使人工采摘成本降低40%,全鎮每年節省勞動力成本超200萬元。


團隊成員訪談調研省級家庭農場負責人蔣成會。楊佳奇 供圖
在果園冷庫,技術人員向團隊演示“三段式預冷系統”,剛采摘的茵紅李經過差壓預冷設備處理,2小時內果心溫度從30℃降至5℃,貨架期能延長7天。截至目前,2025年新建的1000噸冷鏈倉儲中心已投入使用,自動分揀設備全面安裝到位,實現從采摘到配送的全程溫控。


駐錦屏鎮果蔬專家工作站成員向團隊介紹分揀與預冷系統。楊佳奇 供圖


團隊成員赴錦屏鎮便民服務中心進行調研。楊佳奇 供圖
行走在李子飄香的田野上,仿佛能聽見鄉村振興的脈動——是黨建引領的堅實步伐,是創新驅動的強勁鼓點,是文化傳承的悠揚旋律。三洞村用實踐證明,當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協同推進,就能奏響鄉村全面振興的交響樂。此次實踐,是新時代青年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戰略的生動實踐,彰顯出青年學子服務基層的責任和擔當,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出鮮活案例。未來團隊成員將結合專業學科特色,持續致力于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新模式與新路徑的實踐探索,持續深化校地合作戰略成果,在實踐中增長才干、貢獻智慧,堅定以青年之力推動鄉村振興,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及建設美麗鄉村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通訊員:陳冠希 楊佳奇 李俊柯 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