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部署,從今年7月1日起,擴大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小型微利企業范圍,將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符合這一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所得減半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并按20%優惠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南方都市報》6月24日)
國家對小微企業的減稅力度越來越大,減半征稅的范圍從最初的3萬元,逐步提高到30萬元,而今這一限額又提高到50萬元。這是今年4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的六大減稅措施的內容之一,全年為各類市場主體減稅降費達5800億元以上。
高水平的征稅既把鵝毛拔下來,又不讓鵝叫喚,或者少叫喚。筆者認為,國務院為小微企業減稅的舉措,正釋放出了善意。從現代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這是提高經濟效率、促進收入公平分配的重要舉措。
英國經濟學家哥爾柏等人也強調如何征稅才能提高經濟效率,實現“稅負公平”,并促進收入公平分配。不合理的稅收可能扭曲經濟政策,并產生一種超額負擔,即“征稅的無謂損失”——納稅人的經濟福利減少超過政府籌集的收入部分。在全世界范圍內有一個基本共識:小微企業的征稅成本高,征稅過高會扭曲經濟效率,進而影響到弱勢群體就業、收入再分配公平等,帶來一系列社會不合意的結果。因此,絕大多數國家對小微企業均持“寬容”態度。
不管怎么說,小微企業就好比是剛剛出生或者處于長身體的“小鵝”一樣,這個時候的“鵝毛”又少又小,拔了之后不利于“小鵝”的長大。何不呵護“小鵝”長大之后再拔呢?
以小微電商企業為例。韓都衣舍、小狗電器、三只松鼠、林氏木業等知名品牌,當初無一不是通過淘寶或天貓起步,從幾個人的“小微電商”發展成為高市值互聯網企業。這些企業在“小鵝”(初創時期)的時候,也經常面臨生死存亡的威脅。
企業是一個市場經濟的一個生命體,只有自身健康成長才能承擔社會責任,為小微電商減稅有助于推動小微企業的發展,激勵公眾投入“雙創”之中,解決更多的就業、經濟健康增長。如今年1~4月,全國網上商品和服務的零售額同比增長了32%。企業發展壯大后,自然會繳更多的稅款,如三只松鼠從過去一年繳稅70萬元到去年繳稅1.47億元。
三只松鼠并不是個案。據報道,首批擬上市阿里平臺商家已近百家,市場估值高達數千億元人民幣。國內資本市場正迎來電商企業集中登陸的高峰期。這些商家也在爆發式增長中成為當地的納稅大戶。小微電商企業“長大”成“大鵝”后,必然“毛”又多又亮。
“稅負承受力原則”是稅負公平的重要內容之一,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大鵝”多拔一點“毛”(當然也要盡量不讓“大鵝”太痛苦),“小鵝”不拔毛或者少拔毛。竊以為,傳統的小微企業也好,小微電商也罷,都是“小鵝”,都應不拔毛或者少拔毛,這也正是此次國務院釋放的“不拔小鵝的毛”之善意,體現了政府呵護小微企業成長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