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昆山發生特大爆炸案。發生爆炸的是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他們是戴卡的供應商,為戴卡的汽車輪轂拋光;而戴卡是美國通用的供應商,為通用提供汽車輪轂。事故根源是中榮的安全措施不到位,車間粉塵密度嚴重超標,遇明火爆炸。而安全措施也跟中榮為節省成本,在安全設施上降低標準離不開關系。
到現在為止,昆山爆炸案已造成75人死亡、185人受傷。爆炸的粉塵漸漸落定,痛定思痛的反思注定要繼續一段時間。
通用汽車說爆炸案跟自己沒關系:他們的合同是跟一級供應商戴卡簽的。至于戴卡怎么管理二級供應商中榮(發生爆炸的供應商),管了沒管,那是戴卡的事,只要戴卡能保證質量、交期和年復一年的降本,別的事通用不管。但實際上,通用的價格導向,以及年復一年的降價壓力,讓整個供應鏈上的利潤越來越薄,直至供應商鋌而走險,在質量和安全上冒險。中榮爆炸雖然貌似偶然,其實有其必然性;而這必然性,就是以通用汽車為代表的"獵人方式"。
什么是"獵人方式"?舉個例子就知道了。通用設計出一個零件,向多家供應商詢價,找到合適的供應商,業務給了該供應商。過了一年半載,通用來要年度降價,說給我x個點,怎么降是你的事。迫于通用在汽車行業的采購量,供應商只有說Yes的份。再過一年半載,通用又來了,又要y%的降價,怎么降是你的事。供應商還是只有說Yes的份。又過了一年半載,通用第三次來"降本",供應商沒的降的時候,通用就發話了:你不想跟我做生意了?于是就轉廠。所以,價格永遠是懸在供應商頭上的一把利劍。供應商在在極端的價格壓力驅動下,經常鋌而走險。
在通用看來,這就是市場經濟,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優勝劣汰,你被我"淘汰"了,只能怪你沒有競爭力。這就如打獵,看到獵物,一qiang放倒,誰讓你跑得不夠快呢。至于這獵物是誰養的,打光了怎么辦,自然有上帝照看著呢,跟獵人沒關系。有一年行業不景氣,為了應對成本壓力,通用要求供應商一律降價x個百分點(忘了具體數字),而且根本沒有商量的余地,霸王硬上弓,在供應商的付款中自動扣掉,可以說把弱肉強食的"獵人方式"演繹到了極點。
其實通用忘了,作為全球最大的整車廠之一,自己就是市場,自己的所作所為,會直接影響到整個行業,最終也害了自己。2008年的金融危機后,"獵人方式"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到2009年底,美國就有27家汽車供應商破產,主要的一級供應商中,有一半面臨破產威脅。通用和克萊斯勒最后也死翹翹了,做了他們所奉行的"獵人方式"的殉葬品。這種情況下,通用汽車加快了向低成本地區采購的步伐,相信戴卡就是在這個時候打入通用的。
通用怎么對待供應商,供應商自然會怎么對待下級供應商。戴卡以價格優勢打入通用,奉行"降低成本永無止境"。從通用到戴卡,都是打著"降低成本"的幌子,在"降低價格"的路上走到天黑;而以中榮為代表的臺灣血汗工廠,在貪婪的驅動下,"控制成本"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置生命于不顧,一直把毛巾擰干、擰斷,于是中榮爆炸案就發生了。
那解決方案呢,就是改變"獵人方式",從價格導向轉為成本導向,從談判降價上升到供應鏈降本。總結起來,就是跨越供應鏈降本的三臺階,通過降低成本的方式來降低價格。我們下面來闡述一下怎么做。
第一個臺階是談判降價,即通過談判降低采購價。對于生產制造企業來說,產品成本的50%甚至更多來自供應商。對通用等美國整車廠而言,這一比例達到70%。跟供應商談判降價,每節省一塊錢,利潤就增加一塊;而多賣掉一塊錢的產品,利潤不過增加一毛錢左右。這就是所謂的"賣得好不如買得好"。正因為如此,跟供應商的談判降價倍受重視,是企業最熟悉、最拿手的也是最容易濫用的。
價格談判能影響產品成本的多少?供應市場競爭充分、招投標過程操作規范的情況下,你得到的報價就是市場上最好的價格。這時候,談判降價其實是做利潤轉移的游戲,大概只能影響產品成本的10%左右——供應商的正常利潤也就是幾個點到十幾個點,而價格談判做到極致,就是讓供應商一分不賺。所以,價格談判真正能影響的產品成本有限。
在有些管理粗放的公司或者競爭不充分的行業,供應商也有存在暴利的可能,例如在急速發展的新興企業,采購體系不完善,保供一直是首要任務,成本壓力相對不大;或者在有些"貴族"企業,沒有采購降本指標,采購與招投標流程也不健全,供方競爭不充分等。在這些情況下,通過價格談判來"掃浮財",一次性的降本還是會挺可觀的。但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比如通用所在的汽車行業,一輪又一輪的價格談判后,"浮財"早都被掃凈,供應商大面積破產就是明證。那么,更多的降本就得從別的地方挖,這就是第二、第三臺階的降本。
流程改進是供應鏈降本的第二個臺階,即通過精益生產來降低生產成本、通過電子商務來降低交易成本。如果說談判降本主要靠張嘴的話,那么推行精益生產、實施電子商務則需要更多的跨職能、跨公司協作。就降本潛力而言,該階段大致影響產品成本的20%。
對于供應商的生產流程改進,一方面是縮短生產時間,從而降低人工和設備成本;另一方面是控制或消除變動因素,以提高良率,減少浪費。精益生產、六西格瑪等都是改善生產流程的利器。在豐田、本田等日本車廠,整車廠有成套的做法,幫助技術和管理能力薄弱的供應商改進生產流程,把生產成本降下來,從而降低價格,以滿足年復一年的降本目標。對于美國汽車廠家而言,整車廠和供應商的關系對立,很少深度介入供應商的生產流程——通用在這方面臭名昭著,經常把供應商的生產工藝知識產權傳播給其競爭對手,比如低成本國家的供應商,或者用在價格談判中,所以供應商也往往不愿意跟通用密切合作。
供應商不愿意跟通用等深度合作,但自己又沒有技術、管理能力來改進,所以在生產流程改進上,美國車系的供應鏈與日本車系相比差距明顯,成本更高。因為同樣的原因,他們也沒法在下面的第三個臺階上走多遠,相應的降本壓力就轉移到談判降價去了。
價值工程/價值分析是供應鏈降本的第三個臺階,即通過優化產品設計來降本,也是降本的最大潛力所在,因為產品成本的百分之七八十取決于設計,比如材料選型、技術規范、公差精度等決定了產品的成本。
優化設計來降本在概念上并不難理解。例如為達到設計的目標成本,或者采購的年度降本目標時,供應商往往會提出建議,來優化設計。像奉行"獵人方式"的通用,供應商關系惡劣、對立嚴重,供應商有了好點子、新技術也最想給豐田、本田等日本車廠,再不濟也給福特、克萊斯勒,最后的選擇才是通用。即使是供應商愿意給通用設計優化的建議,通用也往往不愿意采納,因為設計優化往往意味著一定的風險。
相反,豐田、本田等日本車廠與供應商在設計上配合意愿高,配合也更深入。雙方在新產品開發起就深度合作,力爭達到目標成本,快速導入新產品。在新車型上市速度上,日本車廠比美國車廠大致快兩年。進入量產后,設計優化的工作繼續進行,把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下來。而通用等美國車廠呢,協作設計有限,設計階段決定的成本高;量產階段的設計優化就更有限,成本壓力呢,就主要通過跟供應商的價格談判來解決。
所以,在以通用為首的美國車廠供應鏈里,談判降價是工具箱里的主要工具,如果不是唯一的話。這一工具只能影響10%左右的產品成本,卻要承擔大部分的降本壓力,最終是把各層供應商的利潤榨干,導致供應商在質量、安全等方面鋌而走險。我不是說中榮爆炸案是完全由此造成的——血汗工廠中榮的管理層的貪婪自然是罪在不赦;我想說的是,在通用汽車管理供應鏈的"獵人方式"下,中榮爆炸案式的惡性事故就成了必然。
講了這么多,這跟本土企業又有什么關系呢?"獵人方式"的傳統信徒是通用等北美企業,但在這二三十年來"歸化"了很多本土企業。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獵人方式",或者所謂的"市場機制",在這些本土企業中可以說是推行到了極點,如果亞當·斯密看到的話也會從棺|材里跳出來。
而災難的大幕才剛剛打開。隨著人工成本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飆升、匯率的不斷攀升、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以及與之俱來的環保成本),本土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會越來越大,特別是在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上。如果不改變談判降價的極端做法,中榮爆炸案式的惡性事故會越來越多。而解決方案呢,一定得在高階段的供應鏈降本上尋找,即通過流程優化和設計優化來降低成本。在談判降價上執迷不悟,注定是走上一條不歸路。
本文發表在《國企》2014年8月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