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理解管理的“云時代”。
2009年1月15日,美國航空1549號航班遭遇“雙鳥撞擊”,駕駛員最后將飛機迫降到了嚴寒的哈德遜河。當機體慢慢沉沒時,所有155位機載人員都被帶到了安全地區。這就是紐約市長引以為豪的“哈德遜河上的奇跡”。
這僅僅是一種僥幸嗎?
這個“奇跡”的關鍵在于,與通常大恐慌中的情形不同,1549號航班的全體乘務員及乘客及時地獲得了完整的信息,由此迅速而機智地做出了反應。而那些“響應者”—渡船船長們—在看見或聽見事情之后幾秒鐘內就駕駛著救生筏前去救援。這些隊伍不是由一個中心來控制的,然而他們迅速組成了一個群體并在幾秒鐘內做出了響應。“哈德遜河上的奇跡”所依賴的正是一種基于變化快速分享信息、調配資源并制定決策的類似“云管理”的模式。
盡管企業的規模各有不同,面對的各種挑戰與威脅也不盡相同,但通過“云”上的互相連接、合作、組成新的團隊,企業的邊界得以無限擴大;決策的有效性也將大大提高;企業資源不再為一己獨占,而是根據市場的需求做出實時調配;相應的,企業間的關系以及產業鏈上下游的生態結構也將發生質的改變—從單邊對抗轉向共生多贏。
從這個邏輯出發,我們可以暫且拋開技術層面“云計算”概念的復雜艱澀,而將其淺顯地理解為一種引領我們進入新一代服務經濟的基礎設施和工具。眾所周知,農業經濟時代提供的產品雖然個性化,但無法進行大規模生產;工業經濟時代解決了大規模生產的問題,卻很難滿足個性化需求。服務經濟時代跨越這兩者,將人類的生產帶入一個嶄新時代,而這也是“云計算”下的管理學探索的命題。
盡管今天有關“云管理”的界定仍然處于一個相對模糊和不斷變化的階段,但“云”那種集結資源的無限能力、對消費長尾需求的靈敏捕捉力,已經在電子商務、通信、娛樂行業有所展現。它對任何一個企業、行業或區域經濟所蘊含的潛力,更有待于我們去思考并加以利用。在云中,虛擬企業可實現全球化的、一天24小時、一周7天的運營;在云中,虛擬企業的資源,可以隨著瞬刻閃現的商業機遇或威脅所致的需求變化而起起落落;在云中,客戶、零售商、分銷商、生產商將整合為一個商業生態系統;在云中,無所不包的企業單元可被分解為自組織、自管理的專家團隊,企業變得更具適應性,企業間的連接也更加緊密……
歡迎來到云的時代—這一場由新技術引發的商業與社會變革,將由人的想象力所驅動,因此,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想象它、創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