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不時有人問,供應鏈發展的趨勢是什么?有些問地更直接:供應鏈管理方面,哪些東西最熱、最流行?坦誠地說,我看到的不是什么熱點、趨勢;我看到的大都是些老問題,即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什么行業,企業都在掙扎的那些根本問題。
先說企業運營。企業要盈利,就得做好三件事:(1)開發出好產品(產品管理);(2)以合適的價格賣掉(需求管理);(3)還得以合適的成本做出來(供應管理)。只有這三件事都做好,企業才能生存、盈利和發展。古今中外,一律如此,沒什么趨勢可言。這就如人要活著,就得吃飯、喝水,你能說現在的"趨勢"是吃飯,以后的"熱點"是喝水?而且從運營的角度看,企業的問題一直是老問題,即客戶要的東西手頭沒有、手頭有的東西客戶不要;成本做不下來,速度做不上去。從一把石斧換兩只山羊的時候起,人類社會就在掙扎這些問題,有什么趨勢可談?
再說供應鏈管理。經常看到一些文章,講供應鏈的熱點、趨勢。其實不管是造原子 彈的還是賣茶葉蛋的,供應鏈的核心就是產品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三條流優化了,成本自然就能降下來、質量也就做上去了。而要優化三條流,則要在商業層次上理順供應鏈伙伴之間的關系,在運營層面加強供應鏈伙伴之間的連接。這樣,人為壁壘削平了,流程中的浪費消除了,供應鏈的運作自然更高效。這些都是本質的東西,是個企業都得做,并不是說現在是供應鏈了,這些問題突然出現了,成了趨勢。當然了,在手段上可能有些趨勢可言。比如以前溝通靠雞毛信、后來是傳真、現在用短信。傳真是用得越來越少,Email是用得越來越多,但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還是沒變。
當你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時候,你會發現世界的變化并不大。這樣你就可以過濾掉很多噪音,從而能夠專注核心問題。拿人本身來說,最近幾十年技術領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并沒有改變人的本質,愛和恨、貪婪與恐懼仍舊驅動著人類社會的各種行為。之所以還是半部論語治天下、一本圣經讀到老,是因為與兩千年前相比,今天的人并沒有更加有智慧,也沒有更聰明多少。不信,你也寫本《圣經》、《論語》那樣水平的書給我看看。人類社會的問題都是老問題,以前犯的錯誤現在照樣犯,以后還會犯。我們還是在同一個地方一再絆倒,否則這世上早就滿地圣賢了。
還有,趨勢不代表最高水平。一個人、一個公司做什么事不是趨勢;很多人、很多公司做的時候就成了趨勢。大家都做,趨勢充其量只能算大眾水平、平均水平。而以平均水平為目標,你不可能達到一流水平。大家都跟著趨勢走的時候,結果其實是低于平均水平。舉個股市上的例子。2001年高科技泡沫破滅后,美國的股票一路掉到底,媒體也是每天唱衰。大盤復蘇兩三年了,企業盈利接連創下歷史新高,美國媒體對經濟的前景還是一片悲觀。從2002年到2007年,標普指數都翻了一番,美國一般投資者的投資回報率呢,則每年只有區區幾個百分點。為什么相差這么懸殊?就是因為他們迷信"趨勢",聽信主流媒體,結果是高價買進、低價賣出。你咋就不想想,如果那些記者、“磚家”那么了解市場、熟悉趨勢的話,他們自己為何不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悶聲大發財,或者改行到華爾街,讓收入翻個1000倍?
如果說迷信"趨勢"是個認識問題,那么提倡"趨勢"則往往是別有用心。就如這幾年,大型央企、國企盛行集中采購,領導一言九鼎,啥都得集中。于是有些"幫閑"們就到處宣傳,說集中采購是趨勢。有些公司甚至依此訂下目標,說集中采購要達到80%、90%什么的。其實集中采購從來就不是什么趨勢。美國高級采購研究中心做過專門研究,全球那么多大企業,看不出是越來越多的公司走集中采購的路,還是分散采購。有些公司在集中采購,是因為經濟不景氣、行業成熟、成本壓力大等;同時另一些公司卻在向分散采購過渡,因為行業發展迅速,要快速開發新產品、全球擴張、技術更新換代等。外部條件變了,公司自然就得調整業務方式。這也如你睡在床上,熱了就挪到涼處,冷了就挪到熱處,哪有什么"趨勢"可言?
所謂的"大勢所趨"往往是蒼白的虛張聲勢,是“磚家”們聳人聽聞的慣用伎倆。天底下再沒有比預測趨勢更安全的事了:預測對了,“磚家”們自然會大肆宣揚,好處多多;預測錯了,誰又那么多事,翻起那些陳年舊貨,跟一幫不入流的“磚家”們過不去呢?這無形中降低了“磚家”們的“犯罪成本”,口無遮攔地整出一堆一堆的“趨勢”來,害了一幫迷信“趨勢”的良民。
不過話說回來,聽電臺上講,美國還真有好事者統計過,說經濟學家的預測只有47%是對的(或者46%什么的,忘了具體數據,但肯定不過50%)。別忘了,投硬幣也有50%的準確度。經濟學家靠預測為生,尚有良知,比如集體寫信給英國女王,為沒能預見2008年的金融危機道歉;供應鏈管理本質上是靠力氣吃飯,需要把一件件的事做好,張口趨勢閉口趨勢,瞎子算命兩頭堵,其實還不如做點實事,解決一些老問題。而作為大眾,我們不要隨波逐流,不要為"趨勢"所驅動,也不要為各種"趨勢"搖旗吶喊,成為"趨勢"的幫兇。這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的意識,還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