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轉變方式的誤區
在全球經濟接近崩潰的背景下,靠擴大出口和資源占用,支持經濟增長的模式早已過時了,而把國內需求的增長,作為經濟增長動力的轉變已迫在眉睫,這關系著未來中國能否成功實現可持續增長。面對機遇和挑戰,進行及時的發展方式轉變,中國準備好了嗎?
在當前,全球化模式已接近崩潰,中國的盡可能的擴大出口和擴大資源占用,已經沒有空間了,中國發展方式“不可持續”已經迫在眉睫了。不管是政府還是經濟界,都在談論轉變發展方式。
然而,到底什么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到底是指要轉變什么呢?
轉變方式的誤區
在國家提出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構想后不久,國內就有一批“媒體經濟學家”提出了很多與主旨無關的觀點:長期依靠投資數量而不是質量的發展方式已走到盡頭,發展方式轉變就是提高經濟增長的投資效益和技術含量。
于是“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和“騰籠換鳥”等,成為了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含義。另外認為需要轉變產業結構、城鄉結構的說法也很主流。這些確實影響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是都與“可持續”無關,不屬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容。
依靠投資實現增長、產業結構和產業技術結構失衡、城市化水平低等問題,是幾十年一直存在的。它們并沒有阻礙住幾十年的增長。于是,還出現了這樣看似正確的邏輯:通過自主創新,大面積提高產業的技術層次,就可以在全球高技術市場中不斷增強競爭力,繼續擴大 中國出口占全球的份額,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
現在的問題在于,一個國家出口的多少,并不是產品競爭力決定的。中國的出口受限,是因為其他國家不允許你的出口份額過大。中國的出口結構并沒想象得那么低。從1990年到2007年,機電產品占總出口從20.3%,持續上升到47.4%。制成品出口量占總出口的比重則達到92.4%,在工業化國家中排第一。中國出口量產業的基本格局是:中國出口產品的核心技術基本不是中國的,大部分出口都是由外資企業完成的。因此產業技術結構的調整,對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沒任何作用。
中國城市化率低,三產比重低的問題,不是導致經濟不可持續的根本因素。經濟的失衡是指中國與其他國家間結構的平均值偏差過大。對這些問題,即使政府不實施調控,市場也會進行調整。因此,產業、技術、城鄉結構的調整與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兩回事兒!
轉變方式的核心
2008年11月,在全球經濟危機剛開始,胡 錦濤就提出了要“轉換經濟發展模式”,著力擴大內需并明確指出“特別是消費需求”。
其實,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容就是“從擴大出口帶動經濟增長向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帶動經濟增長進行轉變”。道理很簡單:以國際市場的需求增長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兩頭在外,發展的進、退、快、慢由人不由己。若兩頭在內,以國內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經濟發展的進、退、快、慢則由己決定。只要使內需保持一定增長速度,就能保持宏觀經濟以合適的速度增長。這時,中國的產業結構、城鄉結構、技術結構、城鄉收入差距、貧富差距等結構性問題的解決就有了方向:所有調整都圍繞擴大消費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來進行。
對一個國家來說,其經濟增長動力來自三給個方面: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在統計方面,則表現為支出法GDP的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和凈出口。
2007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前,若按支出法GDP的方式計算,中國凈出口年均增長38.6%,占GDP的份額從2.4%增加到了8.8%。同期資本形成的年均增長18.0%,占GDP的份額從35.3%上升到了41.8%。而最終消費年均增長只有11.6%,低于15.2%的支出法GDP年均增長率。減少的份額就是投資和凈出口增加的份額,其中居民消費年均增長僅11.2%,份額減少10.4%。數據顯示,在這期間,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凈出口的高速增長來拉動。
在西方經濟危機發生后,全球貿易急劇萎縮,中國凈出口額從2007年的2.34萬億元降低到2011年的1.22萬億元,占支出法GDP份額從8.8%下降到2.6%,重新回到了11年前的水平。嚴格來講不算什么。1.22萬億元拆分成4年,每年只有0.31萬億元,占2011年最終消費的1.3%。換句話說,國內消費需求比這4年實際多1.3個百分點,就能彌補凈出口萎縮的虧空,多2.5個百分點等于全球經濟危機對中國沒有影響!
這就是為什么要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才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轉變方式宜早不宜遲
2011年以來,中國一直面臨增長速度放緩的壓力,尤其是2012年下半年開始,經濟增長一直徘徊在7%到8%,并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這讓世界感到憂慮,因為一旦中國經濟減速,對全球經濟就更不看好了。
問題出在哪兒呢?當時,中國并沒有把發展方式的轉變放在國內消費需求上,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上,而是把發展方式的轉變,當作產業結構的調整、技術結構的調整,以及加快城市化上。而后者都是強調要加大投資。在2009年~2010年,僅商品房增加了3萬億元。同期的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速,遠低于資本形成增速。
其實居民消費不能持續增長,才是應該憂慮的。這4年居民消費年均增長14.4%,占GDP份額下降了0.7個百分點。如果不是公款消費的支持,最終居民消費所占份額還會繼續下降。在居民消費中,農民消費年均增長只有11.5%,增速低于市民消費增速15.3%,市民消費增速低于政府消費增速15.4%,政府消費增速低于資本形成增速19.3%。因此目前中國依然延續著20多年來的發展方式。之所以能維持一定增速,都是因房地產還在擴張,城市化還在加速。
但是問題似乎房地產不具有可持續性。人均住房與人均GDP有高度關聯關系。參照其他國家,中國目前人均GDP通常的人均住房大約在21平方米~22平方米。中國城市早達到人均35平米,農村人均住房則更高。這些數字已遠超日本、中國香港,與歐洲發達國家相當,僅低于美國等土地資源豐富的國家。中國住房早已超過合理需求的“天花板”,只是因為住房成為“投資品”在這里瞎折騰罷了。
中國若不盡快進行真正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將永遠難以解決!
本文經《企業觀察家》許可轉載。
- 登山與管理看似不相關 卻在不斷重合
- 這是慕士塔格峰,被稱為“冰山之父”。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峰上住著一位冰山公主。但是這些美好的比喻和傳說并不能給
- 01-18 關注:167
- 汪中求:從時間管理到精細化管理
- 汪中求老師一直是“空中飛人”,剛從德國回來就在廣西上了兩天課,5月13日傍晚才回到珠海的家中,14日早上8點半就出門,驅車
- 01-18 關注:207
- 郭鄭慧分享新生代員工管理要點
- 在環球資源旗下領先管理媒體《世界經理人》舉辦的“智·勝未來出口系列論壇”上,福州祥星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郭鄭
- 01-18 關注:200
- 中式管理的情義樣本:以和為貴
- 從保定徐水縣境內107國道西側,沿著大午集團自己修建的一條水泥路走4公里,就到了大午城。這里曾經是一塊沒人要的荒地,如今依然偏遠得
- 01-18 關注:168
- 供應商管理的亮點:可提升到戰略高度
- 第三項原則包括了今年十大管理實踐的第6、8項:
·6.社會責任管理
·8.管理供應商
企業領導者都認識到,要
- 01-18 關注:877
- 零售和分銷業在互聯網時代遭遇變革
- 從集貿市場的貨攤到超級市場連鎖店,零售業經歷了一系列變革,這些變革導致了今天的規模經濟,它們得到前所未有的分銷能力的支持。
- 01-18 關注: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