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建筑材料未來的發展
石材是人類歷史上應用最早的建筑材料,石材以其堅硬的強度和優良的性能被各個時期的人們所青睞。石材為世界建筑歷史譜寫了不朽的篇章,數千年的建筑歷史也是一部石材應用的歷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石材產業取得了巨大進步,石材產量由之前的幾十萬平方米,發展到現在的8.9億平方米;產品品種由簡單的板材發展到建筑裝飾板材、拼花、馬賽克、石雕石刻、羅馬柱等創意設計產品、建筑裝飾部品;石材技術裝備由引進發展到自主研發,并出口到國外;磨具磨料、石材刀具、石材護理產品等石材生產配套產業從無到有,配套完善;石材進出品貿易不斷增長,產業的國際化進程迅速;總之,石材產業的工業體系已經形成,并不斷完善提升,中國石材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消費國和進出口貿易國。
中國石材產業發展成就得益于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國家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市場不斷增長和拉動、有技術進步、技術創新驅動、有各級政府的扶持與引導,更重要的是我國石材業選擇了一條產業集群化發展的正確道路。產業集群成為促進石材產業發展壯大的重要組織形式。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要求,石材產業集群如何轉型升級是行業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我國石材產業集群發展現狀1、石材產業集群發展歷程
總結我國石材產業發展歷程,石材產業集群的形成與壯大基本可分為四個階段:打基礎階段、自發形成階段、自發與政府引導階段、政府培育與推動階段。
打基礎階段(1978—1987)
舉世矚目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為我國社會經濟各行各來創造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石材產業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和成套生產線,得到快速發展。1979年—1987年,我國累計引進石材生產線217條,能力達1538萬平米和5.29萬立方米。改革開放帶來了強大的市場需求,使國內涌現了石材企業建設熱潮。北京、天津、上海、廣東等地建立了一批國有、合作合資石材企業,伴隨企業的發展,為石材產業培養了人才、培訓了技術、經營管理。在這些企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后來成為各地區產業發展增長極核,為石材產業集群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自發形成階段(1988—1997)
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民營企業獲得發展機遇。廣東云浮、福建水頭、山東等改革前沿地區,在國有企業、部分先行民營企業的示范帶動下,新的石材企業紛紛建成投產。如云浮市80年代中后期,石材企業發展到1200多家,到了90年代中期,企業數量進一步增加,沿324國道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百里石材走廊”。福建南安、山東萊州等地石材企業迅速成長。這一時期主要特征是企業數量、產業規模同步擴張,膨脹規模和企業數量的增長為主要目標。
自發與政府引導階段(1998—2005)
隨著石材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以及對當地經濟社會貢獻的增加,產業集群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理論界對產業集群的研究也十分活躍。同時,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的爆發,對各行各業帶來較大沖擊和影響,產業出現下滑,這更加引起地方政府的關注。政府在引導產業集群發展、新產區培育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已形成的產業集群優化結構和發展環境,推動升級。新產區則依托資源條件,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出臺產業扶持政策、招商引資,創造產業集群形成的環境。地方政府引導產業集群發展取得成效。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市場下滑,企業重新洗牌,政府引導、規范、扶持,推動產業集群調整優化。
自上而下的政府培育、推動為主階段(2006—現在)
新世紀中期以后,石材產業集群化發展模式以及取得的成就得到各級政府和企業廣泛認可,尤其是以中國石材協會為代表的行業組織,在推動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連續舉辦了多次石材產業集群發展研討會,交流經驗,取長補短。許多地區政府結合自身條件,將石材產業作為特色產業、優勢產業來培育。新形成的石材產業集群基本上以政府引導為主,規劃和建設產業園區、出臺扶持政策、培育市場和龍頭企業。這一時期特點是對產業統籌規劃,做強主導產業,完善配套產業;解決土地供應、基礎設施配套、創造產業環境;逐漸重視生態環保;提質、增效,升級、集約發展成為重點。
2、石材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類型產業集群約70多個,分布在20多個省市。根據產業集群功能、形成機制等因素,我國石材產業集群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資源開發型產業集群,二是商貿集散型產業集群,三是市場服務型產業集群。
資源開發型產業集群,以當地石材資源為主要形成條件,依靠對資源開采、加工、配套服務,培育特色產業,部分縣區已發展成為當地支柱產業。目前,這類石材產業集群發展最較快、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典型的有新疆鄯善、奇臺、和碩、焉耆、哈密、博樂、托里、青河;貴州的安順、安龍、思南、石阡、羅甸;廣西賀州、岑溪;山東平邑、五蓮、萊州;湖北麻城、通山、咸豐、羅田;河北易縣、平山、曲陽、靈壽;四川寶興;福建福鼎、惠安;河南南召;內蒙鑲黃旗、合林格爾等。
商貿集散型產業集群是指依托港口、交通等優勢,聚集全國各地,甚至全世界的石材品種,形成大規模的初級加工、交易、配送產業鏈,為全國各地石材加工企業、石材消費者提供一站式采購服務。這類產業集群主要有福建南安、廣東云浮、天津武清,新規劃建設的江蘇南通、河北黃驊等。
市場服務型產業集群是指靠近消費市場,為終端用戶提供加工、配送、護理、安裝服務等石材聚集區。這類型石材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以及各在省會城市周邊,以專業市場為主要形式,入駐企業多為服務型企業或大型企業的銷售網點。
近年來,石材產業集群結構不斷提升。一些大型企業進駐,使產業集群的企業結構得到改善。如水頭石材產區,由于康利石材、環球石材、高時石材等一些知名石材企業的入駐,以及本地企業溪石集團、華輝股份、東升股份、南星石材、新鵬飛石材等的迅猛發展,帶動企業結構、技術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升級,水頭已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石材企業集群。由北京北方投資集團投資50億元人民幣建設的中國·云浮國際石材產業城落戶云浮市思勞鎮,打造世界最大的石材產業基地,并成為全球知名石材采購中心,帶動云浮石材產業集群產業鏈完善和業態升級,推動云浮石材走向全球,走向世界。
產業集群除具有專業協作,降低內部成本,形成強大的外部效應外,還是加速石材產業技術創新與推廣的有效載體。國際最新的花崗石繩鋸、人造石生產線、數控加工中心等最新先進設備都首先落戶在福建水頭。人造石生產線技術裝備研發與產業化應用也起始于云浮、水頭。
二、存在問題我國石材產業集群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取得很大成效,但仍有不少問題。
首先,產業集群發展定位不清,同質化、盲目性發展等問題仍然存在。一些地區,尤其以資源開發為主的石材產業集群,沒有充分分析研究自身特點與發展條件,盲目制定宏偉目標、規劃不符合實際的功能,如有地區不論是否具備條件,都要打造石材商貿展示中心,都要發展石材機械等。產業集群不同于工業園區,其最大特點是在一定地理范圍內進行專業化協作,大而全小而全不可避免出現區域內的產區同質化。從過去幾十年發展歷程看,部分石材產業集群建設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虎頭蛇尾,浪費國家土地、礦產資源。
第二,內部結構不合理,產業集群效應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總體評價,我國大部分石材產業集群還處于初級階段。主要表現在以項目配置資源,每個企業一個礦山,礦山數量多、規模小、分散,生產集約化程度低,造成資源的濫采和過度消耗,同時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產業集群內部企業同質化現象嚴重,相同的生產工藝設備、相同的產品,甚至相同市場,缺少專業化協作,惡性競爭不可避免。有的產區還存在數量較多的作坊式企業,裝備水平、管理水平低,造成資源的利用率低下,市場秩序混亂。
第三,重生產,輕服務和創新,總體上處于產業價值鏈低端。我國石材產業集群基本上以荒料開采和板材加工為主,各個企業被動應對消費者的討價還價,忽略了石材新產品開發、技術創新、創意設計和應用服務,因此,產品利潤空間小,競爭力差,更不具備引導消費的能力,產業以成本要素驅動的發展階段。
第四,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石材礦山開采、產品加工、物流運輸等環節,不可避免帶來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甚至造成社會矛盾。石材企業的聚集帶來企業數量增加、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相應產生的污染也得到了集中,盡管不斷加強治理,但還有相當多的產業集群中,礦山生態破壞與污染嚴重、有的礦山占用國家保護林地、加工廠廢泥廢渣利用沒有很好解決,部分產區還因物流運輸增加,而與當地居民產生社會矛盾。石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關系產業生死存亡。
三、面臨形勢“十三五”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重要轉折期,國民經濟將從高速發展轉向中高速的新常態發展。一方面,國家將加大力度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于原材料工業來說,轉變發展方式,化解產能過剩,優化產業結構,創新商業模式,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將成為主要任務。石材作為傳統的資源型原材料產業,同樣面臨著嚴峻形勢。
一是如何把握需求增長、需求結構變化的市場新趨勢。首先,拉動石材消費的動力發生變化。過去10年,我國GDP保持高速度,房地產、基礎設施、建筑業以及城鎮化進程等都保持高速度,同時,石材國際貿易量、貿易額保持了年均13%、14%增長。與之相對應的石材產量以年均23%速度在增長。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內外市場需求增長拉動的結果。2014年以來,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越來越大,石材市場需求下滑隨之而來。十三五,國民經濟保持在7%左右增長,建筑業、房地產業增速放緩甚至下降,石材需求將面臨嚴竣挑戰,以量增為主要特征的行業發展方式將結束,更多的將表現在質量提升、消費結構升級和新消費領域擴展上。
二是要符合制造業2025大趨勢。國家公布的《制造業2025》為石材產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首先是對行業創新的要求,包括產品創新和集成創新。石材個性化較強,產品設計一直是中國石材產品與意大利、西班牙等強國的差距所在。其主要原因是企業發展理念不到位,模仿、抄襲、同質化發展占大部分,自主創新意識不強。其次企業實力有限,無研發能力。第三知識產權保護不夠,科研成果產業化受到影響。另外,裝飾裝修類產品應用不僅取決于產品本身,更重要的是產品集成后形成的空間效果,這就要求具備整體解決方案設計的能力。從目前石材行業來看,大量企業在產業價值鏈分工中,只處于生產加工階段。大量的產品為石材大板,屬中間產品,最終應用還要裝飾工程公司進行二次加工。
其次,加強兩化融合,推進智能化制造。石材行業目前只是達到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水平差距較大。柔性制造,以需求為導向是未來石材產業發展趨勢。
第三是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在行業中的推廣應用。建立數字化礦山、數字化工廠,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促進制造工藝的仿真優化、數字化控制、狀態信息實時監測和自適應控制。加快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促進集團管控、設計與制造、產供銷一體、業務和財務銜接等關鍵環節集成,實現智能管控。這是新時期石材行業轉型升級重要標志之一。
由產品制造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是產業價值鏈延伸的需要,是消費升級必然結果。石材產品的應用,其設計、運輸、安裝、維護都有較高的專業化要求。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一條龍式服務,是未來消費的大趨勢。發展基于工業云服務和工業大數據平臺等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建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開放型產業生態體系,是制造業升級的重要內容。
三是,滿足綠色發展、可扶持發展新要求。石材屬資源依賴型、生態環境敏感型產業。隨著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加強,對資源節約與保護要求提高,石材行業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成為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各地區開發石材受到林地保護、自然景觀保護、生態功能劃定、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旅游設施的影響越來越突出。未來要求也越來越高。
四是要實現以人為本、產業新城、產業融合、和協發展的新目標。各地石材產業集群發展不再是以單一石材產業發展為目標,石材產業發展要結合新四化、新型城鎮化建設、脫貧致富、人員就業、相關產業融合等要求,建立產業新城,這是未來石材產業集群發展的新目標。
四、發展思路以產業集群及產業集群升級理論為指導,深入研究和地區自身特點和不同發展階段,因地制宜,重新定位。以產業集群體系優化和產業價值鏈提升為主線,以創新機制機構培育、大企業培育、商業模式創新和人才引進為重點,以集群內部專業協作機制體制建立、內外部各種網絡關系以及產業集群良好的產業氛圍培育為支撐,以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為底線,構建現代綠色化石材產業集群。
五、轉型升級路徑1、做好規劃,加強頂層設計
推動石材產業集群升級是一項目復雜的系統工程。各地區內部條件差異較大,當地對產業發展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需要充分研究內部外部條件,制定科學合理定位、目標、重點。產業集群形成的時間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完善和成熟程度差異,需要與時俱進重新謀劃,即時進行內部結構優化和戰略調整。新形成產業集群,對行業了解有限,發展中存在模仿、跟風甚至盲目性,從戰略高度進行頂層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產業集群規劃或頂層設計,運用系統論的方法,以全局視角,對石材產業集群的各方面、各層次、各種要素進行統籌考慮,協調各種關系,確定目標,選擇實現目標的具體路徑,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并適時調整,規避可能導致失敗的風險,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簡單說就是產業集群的宏觀戰略設計和戰術設計,也就是規劃所要達到的前瞻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求。
產業集群規劃或頂層設計應從三個維度研究。戰略取向維度:重點研究產業集群類型、功能定位、發展模式選擇。產業設計維度:重點研究產業板塊劃分、主導產業確定、產業布局、產業鏈構建、產業價值鏈重構、產業融合發展。運營管理維度:重點研究商業模式設計、空間時序、區域品牌樹立、生態環保、節能、與周邊居民互動關系、產業集群內部以及產業集群之間協作機制等。
2、加快以石文化為內涵,以創意設計為核心的技術創新。
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是《中國制造2025》提出九大戰略任務和重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中國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新動力。石材產業創新發展是新時期重要任務之一。其主要內容包括加快現有產業集群內企業技術改造,優化生產工藝,采用先進設備,淘汰低效落后設備,使集群內部企業整體水平邁上新臺階;鼓勵和支持石材生產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研發與推廣;大力推進產品創新。石材產品與人居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有著密切聯系,其文化底蘊深厚,同時,石材又具有天然肌質與文理、圖案,產品開發創意空間巨大。在需求總量增長乏力、消費又不斷升級的新形勢下,產品創意設計是提高市場競爭力最有效手段。提升產業集群創新能力,一是依托集群條件,打造產業創新的平臺,為產業創新提供物質空間、政策、機制體制環境。二是鼓勵企業建立設計研發中心、引進和技持技術服務中介機構、建立技術創新聯盟。三是加快人才隊伍培養、高級技術人才引進。在大型產業集群,或一定區域內的多個產業集群內建立石材職業教育培訓機構、高等院校,發展各類創新設計教育,設立工業設計獎,激發全社會創新設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四是抓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機遇,出臺推進石材創新的政策措施,包括創業基金、創新投貸聯動、股權眾籌等融資方式、營造創業創新便利條件、政府簡政放權和優化服務,為企業創新創造良好環境。
3、優化產業結構促進集群升級
產業集群結構優化包括企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和產業鏈結構優化。我國石材產業集群發展30多年來,比較有規模、上檔次的就是福建南安、廣東云浮和山東萊州。在這三大產業集群中,近年來涌現也一批大型骨干企業,絕大部分產區則屬眾多規模相仿的中小企業。培育、扶持大型領軍型企業,是結構調整的重點任務。按產業集群理論,我國石材產業集群基本都屬于馬歇爾式,扶持大型核心企業,向轉化輪軸式產業集群轉變是產業集群結構優化的方向。
未來在石材產品結構創新上,重點發展石材精深加工產品,即以工業設計、創意設計為支撐,開發建筑裝飾用拼花、復合、馬賽克、異形產品、線條、石雕石刻等產品,并最終達到為建筑裝飾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建筑裝飾部品。
產業結構調整優化還應包括圍繞全產業鏈上的企業結構優化,推進上下游企業的協調、主導產業的企業與配套企業協調、生產型企業與產業服務型企業的協調。
通過結構優化調整,構建石材產業集群的生態系統。同時,加快企業間協作機制體制改革,建立產業協作關系,也還要建立集群內部的信賴關系,營造產業集群產業文化氛圍。
4、推進石材業“互聯網+”
“十三五”石材產業升級最大亮點是信息化技術、互聯網技術在產業集群中推廣應用。一是加快石材產業兩化深度融合,實現智能制造、柔性化制造,滿足個性化、定制化等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二是推進石材礦山開采、產品加工數字化、服務網絡化、商品交易的網絡化,引入“互聯網+”的新理念、新技術,改變甚至顛覆石材傳統產銷用的業態模式,創造不可估量的發展空間。
5、推進綠色發展,樹立區域品牌
石材產業綠色發展,主要體現在礦山開采對資源節約與保護,對生態破壞與修復,開采的回收率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地質災害與閉坑礦山治理恢復,礦山安全生產,加工企業的三廢處理,對環境污染,對周邊居民影響及社會責任等方面。近年來全國各地石材產業集群不斷加大治理力度,取得一定成效,但任務依然艱巨。實現綠色發展,創建環境友好型集群,應在以下幾方面取得突破。一是礦山、加工廠正規設計,不但采用先進生產工藝技術,更要有適用的環保方案,加強源頭管控,主動控制。二是解決技術支撐問題。推廣使用降噪、降塵、廢水處理新技術,研究開發廢物綜合利用技術與產品,發展循環經濟。三是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利廢型企業建設,支持政府投資項目綠色采購,加大利廢產品在建材、市政、旅游等方面的使用。支持產業融合,推進石材產業與建材、道路建筑工程的結合,引導利用石材廢料代替天然砂石開采、市政道路所用的水泥磚等高能耗產品。四是在集群內開展清潔生產達標、國家綠色礦山達標建設活動。五是建立行業準入制度,對技術水平低、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企業限期整治和淘汰。六是加強行業管理,提高誠信和規范經營水平,培養集群產業文化,從而樹立產區的品牌。
結論:推動石材產業集群升級既要重視內生成長因素的分析,也要重視區域外部資源條件研究,產業集群形成機制與發展階段差異較大,因此選擇轉型升級的路徑應因地制宜,特色化、差異化,不可簡單模仿復制。
- 提高混凝土工作性的主要措施
- 1 混凝土的不足 在工程建設中,比如房屋地面、墻體工程、電梯井施工、梁體工程、基礎工程、柱體工程、橋面工程、隧道工程和水泥
- 12-23 關注:155
- 外墻真石漆施工特點與案例分析
- 真石漆是一種近年來廣泛應用于建筑物外墻裝飾裝修的一種厚質材料。它是以不同級配的天然彩砂或人工砂為骨料配以樹脂乳液、成膜助劑
- 12-23 關注:166
- 后澆帶施工技術的重要性
- 隨著建筑業的不斷發展變化,基礎設施不斷的加強和完善,后澆帶施工技術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應用也日漸趨于成熟。后澆帶施工技術能夠有
- 12-23 關注:145
- 對港口混凝土結構進行分析
- 一、對港口混凝土結構進行分析 為了保證工程的質量,起到工程應有的作用,港口施工一般采用的都是防水型混凝土。防水型混凝土是
- 12-23 關注:125
- 做好建筑工程各個環節的工作
- 建筑技術在建筑施工企業生產經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決定著企業經濟效益和工程成本的高低。因此,必須將建筑技術管理與項目管理中的
- 12-23 關注:124
- 市政工程中給排水工程存在的問題
- 1 市政工程給排水工程銜接過程中常見的問題 從現階段我國市政工程的給排水工程的建設質量看來,多數市政工程的給排水工程的銜接
- 12-23 關注:110
- 建筑施工企業安全生產問題分析
- 前言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生產效益的最大化已是各企業的共同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向管理要效益已成為各企業家的共識。
- 12-23 關注:119
- 提高圖書館采編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
- 1 用發展的眼光,樹立正確、客觀的藏書建設觀念 在網絡環境中,圖書館信息資源結構發生變化,館藏資源和網上資源共同構成圖書館信
- 12-23 關注: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