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實證分析
【摘要】 本文從上海與馬來西亞貿易發展的現狀入手,通過使用雙邊貿易結合度、貿易競爭力指數和產業內貿易指數等進行實證分析論證,從而得出雙邊貿易正從基于外生比較優勢的產業間貿易走向基于內生比較優勢的產業內貿易形成互補性分工的結論。最后,提出了上海如何把握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機遇,擴大與馬來西亞間雙邊貿易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上海與馬來西亞貿易;貿易結合度;貿易競爭力指數;產業內貿易指數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中國同東盟各國的貿易發展創造了條件。而隨著中國和馬來西亞友好關系的深入發展、人員往來的增加和兩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馬兩國經貿合作也獲得了快速發展。中馬兩國自1975年5月31日建交以來,雙邊貿易額逐年遞增,特別是自90年代以來增長迅速,從1990年的11.76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464.39億美元,增長了39倍多。在中馬雙邊貿易總額中,上海與馬來西亞的貿易額所占的比重將近20%.因此,研究上海和馬來西亞的貿易現狀對擴大兩國的貿易,加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十分重要。
摘要: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與國際環境權規則的關系愈來愈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許多環境權規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國際貿易活動的開展,這些規則不僅對參與國際貿易的經濟主體產生一定的約束力,并且為國際貿易及其規則的發展提供導向。事實上,許多關于環境權的規則已經被國際貿易規則所容納,而兩者關系爭議的焦點就在于兩者間究竟存在怎樣一種關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兩者間的沖突能否協調。從法律效力的位階來看,國際貿易規則與國際環境權規則均屬國際法中齊行并驅的獨立部門法體系,一般不會存在等級關系,但并不排除已經成為國際習慣法的某些環境權規則會有高于國際貿易規則的法律效力。而回歸兩者的宗旨,均是為了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所以國際貿易規則與環境權規則應當可以通過不斷的沖突、磨合而最終達成協調和統一。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規則,人權,環境權
國際貿易規則與環境權的保護密切相關,兩者間的關系是近年來學界中許多文章與報告所熱衷討論的問題,從這些文章和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學者對于這一問題并沒有達成一個一致的觀點或者是一種主流的觀點。許多環保主義者對國際貿易中破壞環境的現象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認為環境保護與自由貿易的關系是相互沖突、排斥,貿易自由化的政策會促進礦業、冶金業、制造業、化工業等污染企業的規模發展,致使環境進一步退化;同時也有不少奉行貿易自由主義者認為貿易并不必然引起環境問題,而且最終能有利于環境的保護,正如B.D.Gardner所說——只有當我們足夠富裕時,我們才能承擔起關心環境的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