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應急科普華夏行”學生防火防溺水科普競賽一等獎賽后心得
第五屆“應急科普華夏行”學生防火防溺水科普競賽一等獎賽后心得
在2025年第五屆“應急科普華夏行”學生防火防溺水科普競賽中再次榮獲一等獎,這段經歷于我而言,是一次在應急科普領域從實踐到深化的成長,也讓我對“防火防溺水科普的價值與創新”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一、專業深化:從“通用”到“細分”
相較于初次參賽,此次備賽我更注重防火防溺水科普的細分領域深耕。結合石油化工專業背景,我聚焦“化工園區防火安全”與“石油作業場景溺水救援”這兩個細分方向,系統研究了化工企業特殊的防火規范、石油作業水域的溺水風險點及救援難點。比如針對化工園區的易燃易爆特性,我整理了“化工設備防火巡檢要點”“特殊化學品火災撲救禁忌”等專業內容;針對石油作業水域的復雜環境,我分析了“石油污染水域溺水的額外危害”及“針對性急救措施”。這種細分領域的專業深化,讓我的科普內容更具行業針對性與實用價值。
二、形式創新:從“單一”到“融合”
科普效果的提升離不開形式的融合創新。此次參賽,我嘗試將傳統科普形式與新媒體技術深度融合。一方面,制作了“化工防火VR模擬體驗”,讓受眾沉浸式學習化工園區火災逃生技能;另一方面,開發了“防火防溺水知識闖關小程序”,通過游戲化的方式傳遞專業知識。同時,我還結合石油化工行業的典型案例,創作了“化工安全科普情景劇”劇本。這種“VR+小程序+情景劇”的融合形式,打破了科普的時空限制與形式壁壘,讓不同受眾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也是方案獲得認可的關鍵之一。
三、社會連接:從“科普”到“聯動”
應急科普的影響力需要社會多方的聯動支持。備賽期間,我主動聯系了本地化工企業的安全管理部門、消防救援隊伍,邀請他們參與科普內容的審核與共創。比如請化工企業的安全專家對“化工防火科普內容”進行專業把關,請消防員對“火災救援流程”進行實操指導。這種社會聯動不僅提升了科普內容的權威性,也為后續科普活動的落地搭建了資源網絡。在比賽的答辯環節,我闡述了這種“校-企-政-社”聯動的科普模式,展現了科普項目的可持續運營思路。
四、責任升華:從“參賽”到“引領”
再次獲獎讓我對“應急科普的社會責任”有了更升華的理解。防火防溺水關乎生命安全,而科普是提升全民安全素養的重要抓手。我計劃聯合學校的安全社團,發起“應急科普校園大使”計劃,培養一批具備專業科普能力的學生志愿者,將防火防溺水科普推廣到更多學校、企業和社區。這種從“個人參賽獲獎”到“引領群體參與”的轉變,是我對科普責任的踐行,也是對“應急科普華夏行”賽事精神的延伸。
此次獲獎是對我應急科普工作的再次肯定,也讓我更加明確了在該領域的深耕方向。我將繼續以專業為根基、以創新為動力、以聯動為路徑,在防火防溺水科普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努力成為守護生命安全的“科普先鋒”。
大學生活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