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紅韻潤青春:新時代非遺與紅色文化融合引導大學生的實踐路徑
在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的甌窯工坊里,會計專業的韓同學正專注地為瓷盤上的紅旗紋樣補色——這枚燒制完成的"天安門映月"甌窯作品,既是她的第一份非遺習作,也是一次深刻的愛國教育實踐。與此同時,深圳大學的禮堂里,陸豐皮影戲《烽火嬋娟》的光影流轉間,學子們在皮影起落中讀懂了革命年代的家國情懷。這些鮮活場景印證著一個時代命題:在文化自信建設與數字化浪潮交織的今天,非遺與紅色文化的深度融合,正在成為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路徑。
一、時代召喚:非遺與紅色文化融合的必然邏輯
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階段,文化傳承與價值引領的雙重使命迫切需要找到具象化的表達載體。非遺作為"活態的文化基因庫",承載著民族的審美情趣與生活智慧;紅色文化作為革命實踐的精神凝結,蘊含著初心使命與信仰力量。二者的融合,既是文化傳承的內在要求,更是引導當代大學生的現實需要。
從非遺傳承維度看,青年參與不足是亟待破解的難題。據統計,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非遺項目中,近三成面臨傳承人斷層風險,而大學生群體對部分傳統技藝的認知仍停留在"博物館展品"層面。紅色文化傳播同樣面臨挑戰,刻板化的宣講模式難以激發"數字原住民"的情感共鳴,亟需創新表達形式。
二者的融合恰好形成互補效應。非遺的具象化技藝為抽象的紅色精神提供了承載載體,讓"艱苦奮斗""家國情懷"等精神內核可感可觸;紅色文化則為非遺注入時代靈魂,使其從傳統技藝升級為精神傳播媒介。對于大學生而言,這種融合既滿足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好奇探索,又回應了其成長過程中對精神坐標的需求,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創新抓手。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頗具啟示:該校"三甌一木"非遺工作室開設的公選課常年一課難求,當甌繡、甌窯課程融入紅色主題后,學生參與熱情更勝往昔,僅2024年就誕生了百余件紅色非遺作品。這種熱度背后,正是青年群體對有溫度、可參與的文化教育形式的迫切渴求。
二、課程融合:構建"非遺+紅色"的育人課堂體系
課堂是文化傳承與價值引領的主陣地。將非遺技藝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體系,需要打破學科壁壘,構建"理論+實踐+創作"的立體化教學模式,讓大學生在技藝研習中感悟紅色精神。
(一)核心課程的跨界重構
高校應結合地域文化資源,開發特色交叉課程,實現非遺技藝與紅色歷史的有機銜接。浙江工貿的"甌窯技藝與紅色文創"課程便是典型范例:課程前半段講解甌窯發展史與溫州地區革命歷史,讓學生了解1949年溫州和平解放時期窯工支援前線的史實;后半段指導學生將天安門、紅旗等紅色元素融入瓷盤設計,在拉坯、上釉、燒制的過程中完成精神洗禮。
湘潭大學則針對梅山剪紙開設專題課程,組織學生走訪安化紅軍標語遺址,將"打土豪分田地""擁護工農紅軍"等歷史標語轉化為剪紙紋樣。非遺傳承人向惠金在課堂上示范如何用傳統"月牙紋"表現紅旗飄揚的動感,用"鋸齒紋"刻畫革命戰士的堅毅,讓學生領悟"技藝有法,精神無價"的深意。
這類課程的成功關鍵在于"雙向解碼":既要解構非遺技藝的工藝邏輯,又要解讀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找到二者的契合點。如將木活字印刷與紅色文獻復刻結合,讓學生在揀字、排版中體會《共產黨宣言》早期譯本傳播的艱辛;將藍夾纈印染與革命標語制作結合,在染缸浸潤中感悟紅色思想的滲透力。
(二)實踐課程的場景延伸
實踐課程應打破教室圍墻,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完成"技藝習得—精神感悟"的轉化。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組織"非遺紅色研學"實踐課,帶領學生赴汕尾陸豐,一邊向皮影戲傳承人學習影人制作技藝,一邊走訪紅二師作戰遺址,最終創作出紅色題材皮影戲《烽火嬋娟》。當學生操控著親手制作的影人演繹革命故事時,對"軍民同心"的理解也更為深刻。
溫州理工學院的"田野思政課"更具創新性。該校組織網絡與新媒體、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深入文成縣郭山村,將布袋戲技藝與當地紅軍遺址故事結合,策劃"非遺里的紅色記憶"展演。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挖掘革命史料編寫劇本,設計專業學生改良木偶造型,傳媒專業學生負責拍攝傳播,不同專業學生在協作中既掌握了非遺技藝,又深化了對紅色歷史的認知。
(三)隱性課程的氛圍營造
隱性課程通過環境浸潤實現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可依托校園空間打造"紅色非遺景觀帶":在圖書館設立木活字紅色語錄展柜,在宿舍樓懸掛甌繡紅色主題掛件,在食堂布置泥塑革命場景浮雕。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在校園內搭建"非遺數字長廊",學生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觀看3D建模的紅色非遺作品,參與"剪紙拼貼革命歷史"互動游戲,讓校園成為全天候的育人課堂。
此外,高校還可通過"非遺紅色沙龍"搭建交流平臺,定期邀請老黨員與非遺傳承人共講往事。浙江工貿就曾組織老干部大學黨員與學生共繡"建國75周年"主題甌繡作品,老干部講述親歷的建設故事,傳承人指導刺繡技法,針線交織間完成代際對話與精神傳承。
三、實踐創新:搭建"體驗+傳播"的參與平臺
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建立在深度參與之上。構建多層次的實踐平臺,讓學生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再到"傳播者",是實現引導效果的關鍵環節。
(一)沉浸式體驗項目的打造
沉浸式體驗能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實現情感共鳴。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將實踐課堂搬進南昌繩金塔非遺工坊,組織學生參與"紅色紋樣數字化"項目:先是觀摩黨員技術骨干用3D掃描技術復刻革命時期的青花釉里紅瓷盤,再親手用建模軟件設計紅色元素非遺數字藏品,最后通過區塊鏈技術完成上鏈確權。整個過程讓學生既掌握了數字技術,又體會到紅色文化傳承的時代價值。
湘潭大學的"梅山剪紙數字體驗館"提供了更具科技感的體驗。學生可通過VR設備"走進"1935年的安化蘇區,在虛擬場景中拾取柴火、研磨染料,模擬當年紅軍戰士與剪紙藝人合作創作宣傳品的過程;還可在互動區用觸控筆臨摹紅色剪紙作品,系統會自動比對學生作品與傳承人范本的差異并給出改進建議。這種"虛擬實踐+現實創作"的模式,極大提升了參與熱情。
(二)主題創作活動的開展
主題創作是激發學生創造力與情感投入的有效方式。高校可結合重要時間節點舉辦紅色非遺創作大賽,如建國周年、建黨紀念日等。浙江工貿在2024年組織"甌塑紅星創作營",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分組創作,用彩色油泥在木板上塑造國旗、黨徽等形象,工作室負責人孟永勝現場指導如何通過明暗層次表現旗幟的立體感,讓每一顆"甌塑紅星"都成為初心的見證。
武山縣紅軍小學與高校合作開展的"紅色剪紙長卷創作"活動更具規模效應。大學生志愿者與小學生共同創作《黨的光輝歷程》長卷,從中共一大到新時代,每個歷史節點都用剪紙語言呈現。大學生在指導小學生刻制"飛奪瀘定橋"紋樣時,自身也完成了一次紅色精神的再學習。
創作活動應注重成果轉化,讓學生感受到創作的價值。溫州理工學院將學生設計的紅色布袋戲木偶、藍夾纈文創產品納入校園文創店銷售,所得收益用于支持鄉村非遺傳承;中國民航大學組織學生將紅色主題非遺作品拍攝成"非遺雙語課"視頻,在海外社交平臺播放,讓學生在跨文化傳播中增強文化自信。
(三)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的聯動
社會實踐是連接校園與社會的橋梁,能讓學生在服務中深化認知。中國民航大學"青衿之志"實踐隊的"返家鄉"活動頗具特色:隊員們回到各自家鄉,挖掘當地紅色非遺資源——在東北收集抗聯時期的樺皮畫技藝,在云南整理紅軍路過時留下的扎染紋樣,在河北記錄白洋淀雁翎隊相關的蘆葦畫故事。實踐結束后,團隊整合13項非遺技藝,制作成《非遺里的紅色記憶》紀錄片,在校園內外引發熱烈反響。
校地聯動的志愿服務更能實現長效育人。浙江工貿甌繡工作室組織學生志愿者走進鹿城區30個社區非遺創意坊,既向居民傳授基礎刺繡技藝,又講述甌繡作品中紅色元素的由來。志愿者韓佳琦在社區課堂上,結合自己創作的"天安門甌窯盤",講解革命年代溫州藝人以技藝支援前線的故事,這種"技藝教學+故事講述"的模式,讓紅色文化傳播更具感染力。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的"雙百行動"則實現了雙向賦能:一方面組織學生赴陸豐調研皮影戲等非遺項目,用專業知識為其打造新媒體傳播方案;另一方面將原創紅色劇目《親愛的紅軍》帶到陸豐巡演,學生在舞臺演出與非遺調研的雙重實踐中,深刻理解了"特區精神"與"革命精神"的內在聯系。
四、數字賦能:構建"云端+創意"的傳播矩陣
在數字化時代,要讓紅色非遺文化真正走進大學生心里,必須善用青年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構建多維度、立體化的傳播矩陣。
(一)新媒體內容的創意生產
大學生是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內容的主要消費群體,針對性的內容生產能實現精準觸達。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的學生團隊運營"非遺紅韻"抖音賬號,創作系列短視頻:《3分鐘學會紅軍標語木活字排版》用快節奏剪輯展示技藝流程,《甌繡里的革命故事》以訪談形式邀請傳承人講述往事,《紅色非遺盲盒開箱》結合流行玩法介紹文創產品。其中《皮影戲演繹長征路》視頻通過卡點剪輯與流行音樂結合,單條播放量突破500萬。
中國民航大學的實踐隊則擅長結合熱點進行創作。在《哪吒2》熱映期間,他們制作《從哪吒剪紙看革命英雄主義》視頻,對比傳統哪吒形象與紅軍戰士形象的精神共性;春節期間推出《非遺年貨里的紅色記憶》直播,展示山西鑼鼓、河南剪紙等非遺年貨,講解其與革命年代軍民魚水情的關聯,直播帶動非遺產品銷量增長30%。
內容創作應注重"年輕化表達":用卡通IP解讀紅色非遺(如設計"剪紙小紅軍"形象),用互動劇情增強參與感(如"選擇不同非遺技藝傳遞革命情報"小游戲),用數據可視化呈現歷史(如用動態圖表展示紅色非遺分布圖譜)。
(二)數字平臺的搭建與運營
專屬數字平臺能為紅色非遺傳播提供穩定載體。湘潭大學博士服務團開發的"梅山剪紙數字體驗館"網站,設置"紅色剪映""網上商城""互動社區"等板塊:學生可在"紅色剪映"板塊欣賞《中國夢》等經典作品,在"互動社區"上傳自己的創作并獲得傳承人點評,在"網上商城"購買紅色剪紙文創。平臺上線半年即吸引10萬余名大學生注冊,形成了"創作—展示—交流—轉化"的閉環。
溫州理工學院搭建的"甌韻數字平臺"更具地域特色,整合了木活字、布袋戲等非遺資源與紅色遺址信息:學生點擊"虛擬研學"板塊,可通過VR技術"走進"文成縣紅軍遺址,同步觀看布袋戲演繹的相關故事;"技藝教學"板塊提供藍夾纈印染等課程的高清視頻,支持倍速播放與步驟拆解,滿足自主學習需求。
平臺運營應注重互動性與社群建設,定期舉辦"線上非遺創作大賽""紅色故事征集"等活動,鼓勵學生分享創作心得與學習感悟,形成"比學趕超"的文化氛圍。
(三)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
前沿數字技術能為紅色非遺傳播帶來全新體驗。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在實訓中引入數字孿生技術,讓學生為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非遺展品創建數字孿生體,通過AR技術實現"虛擬互動"——用手機掃描實體展品,屏幕上就會呈現該展品背后的革命故事與技藝傳承過程。
更具創新性的是"元宇宙紅色非遺展館"的建設。部分高校正在探索利用元宇宙技術,構建虛擬非遺工坊:學生可創建虛擬avatar,在數字空間向非遺傳承人學習技藝,與其他高校學生組隊完成紅色主題非遺創作,甚至舉辦虛擬作品展。這種沉浸式、社交化的體驗,極大突破了時空限制,讓紅色非遺傳播更具吸引力。
數字技術的應用需避免"技術至上",始終堅持"文化為核"。無論采用何種技術,都應聚焦紅色精神的詮釋與非遺技藝的傳承,讓技術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而非炫技的工具。
五、機制保障:筑牢"校地+長效"的發展支撐
非遺與紅色文化融合引導大學生,絕非零星活動的簡單疊加,需要構建系統完備的保障機制,確保常態化、可持續發展。
(一)黨建引領的組織保障
黨建引領能為融合發展提供方向指引與力量凝聚。浙江工貿創新學院黨總支區域文化研究中心黨支部將"三甌一木"工作室作為黨建陣地,選拔非遺傳承人中的黨員擔任支部委員,形成"黨員傳承人+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的骨干隊伍。支部定期開展"非遺傳習中的黨性修養"主題黨日活動,將技藝傳承與黨性教育有機結合,打造"浙里非遺別樣紅"黨建品牌。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成立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創意傳播與實踐黨支部,更是跨學科融合的典范。該支部整合不同專業師生力量,以紅色劇目《親愛的紅軍》和非遺調研為抓手,開展黨建活動與育人實踐,既保障了紅色文化傳播的正確方向,又為非遺傳承注入了創新活力。
高校應建立"黨委統籌、院系負責、支部落實"的三級聯動機制,將紅色非遺教育納入黨建工作考核與人才培養方案,確保各項舉措落地見效。
(二)校地協同的資源保障
校地協同能實現資源互補,為實踐活動提供支撐。溫州理工學院與文成縣、瑞安市等地建立長期合作,共建"非遺紅色研學基地":地方政府提供非遺工坊、紅色遺址等場地資源與政策支持,高校派出專業教師與學生團隊,開展技藝傳承、文化調研、文創開發等工作。這種合作模式既解決了高校實踐場地不足的問題,又為地方非遺傳承與紅色文化傳播注入了青春力量。
武山縣則構建了"高校+文旅企業+傳承人"的合作體系:高校負責人才培養與創意設計,文旅企業提供市場渠道與資金支持,傳承人負責技藝指導。三方聯合開發的紅色非遺文創產品,既成為當地旅游名片,又為大學生提供了創作實踐與成果轉化的平臺。
校地合作應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與利益共享機制,明確各方權責,確保合作可持續、有成效。
(三)人才隊伍的支撐保障
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是融合發展的核心動力。高校應組建"非遺傳承人+思政教師+專業教師"的復合型教學團隊:聘請非遺傳承人擔任兼職教師,負責技藝教學;思政教師負責紅色文化解讀,挖掘其中的育人元素;專業教師(如設計、傳媒、計算機專業)負責創新形式與技術支撐。
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的做法值得借鑒:該校邀請豫章藝術館館長、黨員先鋒郭會平擔任實踐導師,同時配備思政教師與數字技術教師,形成"三人一組"的指導模式。在"紅色非遺數字藏品開發"項目中,傳承人指導傳統紋樣設計,思政教師解讀紅色元素內涵,技術教師教授建模與上鏈技術,實現了"技藝、精神、技術"的全方位指導。
此外,高校還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組織教師赴紅色圣地與非遺傳承地調研學習,提升其將二者融合的教學能力。
(四)評價激勵的導向保障
科學的評價激勵機制能激發師生參與的積極性。在學生評價方面,可將紅色非遺實踐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明確參與學時、創作成果等量化指標;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非遺文化傳承之星""紅色文化傳播先鋒"等榮譽稱號,并與獎學金、評優評先掛鉤。
在教師激勵方面,將紅色非遺教育成果納入教師考核與職稱評定體系,對開發特色課程、指導實踐項目成效顯著的教師給予表彰獎勵與經費支持。浙江工貿就對"三甌一木"課程團隊給予專項經費,用于教材開發與教具購置,并在職稱評定中給予傾斜。
評價機制應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既關注學生技藝掌握與作品創作情況,更重視其精神層面的成長與變化。
六、青春擔當:從傳承者到創新者的價值升華
非遺與紅色文化的融合,最終要落腳到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上。這種融合不僅讓大學生成為文化傳承的參與者,更使其成為精神的踐行者與創新的開拓者。
在浙江工貿的甌窯工坊里,學生韓佳琦在燒制完成"天安門瓷盤"后寫道:"當指尖觸摸到滾燙的瓷盤,我仿佛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這不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份責任。"在深圳大學的皮影戲后臺,學生們操控著親手制作的影人,深刻體會到"每一個角色都承載著使命"。在中國民航大學的返家鄉實踐中,學生胡卓凡感悟到:"文化傳承不是守舊,而是用青春力量讓傳統活在當下。"
這些心聲印證著融合育人的成效:大學生在非遺技藝的研習中,讀懂了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在紅色精神的感召下,增強了傳承非遺的自覺擔當。他們用數字技術讓剪紙"動起來",用創意設計讓皮影"潮起來",用志愿服務讓非遺"活起來",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非遺與紅色文化的融合為引導大學生打開了新的視野。當木活字印出的紅色語錄在校園流傳,當甌繡繡制的國旗在展廳飄揚,當皮影演繹的革命故事在云端熱播,文化自信的種子便在青年心中生根發芽。這既是非遺傳承的時代新生,也是紅色基因的青春延續,更是當代大學生在文化傳承中踐行使命擔當的生動寫照。
未來,隨著融合路徑的不斷豐富與深化,必將有更多大學生在非遺與紅色文化的浸潤中,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