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推進的大背景下,優化城市生態系統成為實現低碳發展的重要一環,而城市綠地作為調節微氣候的關鍵載體,其群落結構對生態效益的影響亟待深入探索。2025年利用暑假期間,山東農業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的暑期社會團隊以“綠嶼生息:城市綠地群落結構與微氣候的生態交響探秘”為主題,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用腳步丈量土地,用數據探尋答案,只為弄清不同綠地群落組成如何為城市生態“降溫”“增濕”,為低碳城市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實踐活動啟動之初,團隊成員便全身心投入到前期資料整理工作中。大家分工協作,通過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學術論文以及城市綠化建設報告,系統梳理了綠地群落組成的相關理論知識,包括不同植物種類的生態特性、群落結構的分類方式以及綠地與微氣候之間的關聯機制等。為了確保實踐研究的科學性和針對性,我們尋求了學校環境專業的老師進行指導幫助,對整理的資料進行篩選、分析和總結,明確了后續實地測量的重點方向和具體方法,為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中期實地測量階段,團隊成員兵分多路,分別前往青島、德州、威海等不同城市的多個典型綠地區域開展工作。在每個測量點,大家嚴格按照前期制定的方案,利用專業儀器對不同群落組成的樹蔭內與樹蔭外的光照強度、溫度、濕度等關鍵指標進行精準測量。測量過程中,團隊成員克服了夏季高溫、蚊蟲叮咬等困難,始終保持嚴謹認真的態度,確保每一組數據都準確可靠。同時,為了詳細記錄綠地群落的植物組成情況,同學們運用形色APP對區域內的植物進行逐一識別和記錄,詳細標注植物的種類、數量、生長狀況等信息,為后續分析不同群落結構對微氣候的影響提供了豐富的基礎數據。
隨著實地測量工作的結束,實踐活動進入了后期數據整理與研究階段。團隊成員將各地收集到的大量數據進行匯總、分類和篩選,運用統計學方法和專業軟件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探尋不同綠地群落組成與光照、溫度、濕度等微氣候指標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團隊成員結合前期整理的理論資料,開始撰寫關于不同綠地群落組成對極端溫度的響應研究實踐報告。撰寫過程中,大家反復討論、修改完善,力求文章內容科學、嚴謹、具有實際參考價值,希望能為城市綠地規劃設計和生態環境改善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持和實踐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