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指尖劃過小程序里的抗戰文物介紹,當目光定格在剪輯視頻中的香山燈火,我們突然明白,紅色歷史從不是冰冷的過往,而是需要青年一代用創新方式傳遞的精神火種。”2025年7月至9月,北京林業大學信息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紅箋憶史團”的12名學子,以“實地研學+數字傳播”為路徑,在紅色地標中探尋初心,在技術創新中講好故事,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青年群體中煥發蓬勃生機。
實地研學:觸摸紅色脈搏
7月11日、12日,團隊先后走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與香山革命紀念館,開啟沉浸式紅色研學之旅。
在抗日戰爭紀念館,從“九一八事變”展廳的警報聲,到“百團大戰”展區的作戰地圖,成員們在2000余件文物前駐足。“看到那封戰士寫給母親的家書,紙頁泛黃卻字字鏗鏘,‘兒不孝,為國盡忠不能盡孝’的語句,讓我們瞬間讀懂了‘家國情懷’的重量。”
轉戰香山革命紀念館,“進京趕考”的歷史場景在眼前鋪展:毛澤東同志起草《論人民民主專政》的書桌、籌備開國大典的文件手稿、中共中央進駐香山的影像資料……“以前只在課本里學‘兩個務必’,直到站在雙清別墅的庭院里,才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輩在勝利前夕的清醒與擔當。”
多元傳播:激活紅色文化
“指尖上的紅色課堂”:小程序上線
8月10日啟動小程序開發,9月7日上線。團隊發揮專業優勢,打造集“線上云覽館”“紅色足跡地圖”“黨史知識問答”于一體的紅色宣傳小程序。其中,“線上云覽館”精選兩大紀念館50件核心展品,搭配成員解說介紹;“紅色足跡地圖”標注北京10處紅色地標并附攻略;“知識問答”融入研學細節,設置100道趣味題目。目前小程序訪問量超200人次,用戶反饋“在家也能‘逛’紀念館,還能學知識”。
“筆端下的歷史回響”:公眾號發聲
自7月起,團隊在公眾號陸續發布《北林“紅箋憶史團”出發!用代碼和鏡頭把紅色故事講給你聽》《探尋紅色印記,感悟香山革命精神》《紅箋憶史・烽火印記:抗日戰爭的時長與精神傳承》等原創推文,以青年視角解讀紅色歷史,累計閱讀量超1500次,多篇內容引發讀者“云研學”共鳴。
“鏡頭里的精神傳承”:視頻引發共鳴
團隊整合研學素材,剪輯完成1部主題宣傳視頻《青春向黨・紅色足跡》。視頻以成員視角串聯兩大紀念館實踐歷程,穿插歷史畫面,在抖音、視頻號等平臺發布后,累計播放量超1000次,成為不少師生了解紅色實踐的窗口。
“視覺中的精神符號”:海報傳遞力量
圍繞“偉大抗戰精神”“香山趕考精神”,團隊設計8套電子海報。《山河不屈》系列以抗戰武器、旗幟為元素,展現民族氣節;《趕考之路》系列以香山場景為背景,傳遞青年擔當。海報在校園、社區及線上渠道擴散,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視覺名片”。
成長回響:淬煉青春底色
“這次實踐,我們既是紅色文化的‘傳播者’,更是‘學習者’。”團隊負責人表示,從紀念館研學的思想觸動,到小程序開發的技術攻堅,再到推文創作的文字打磨,成員們實現了“思想+能力+情懷”的三重成長。
思想上,紅色信仰更加堅定。大家說,“以前覺得‘愛國’很抽象,現在明白,傳承紅色故事、做好專業學習,就是我們這代人的愛國方式。”
能力上,專業與綜合素養雙提升。技術崗成員從“代碼新手”成長為小程序功能模塊設計者;設計崗成員將藝術審美與紅色主題融合,完成海報創作;成員為訪談紀念館工作人員突破膽怯,溝通能力顯著進步。
社會影響上,實踐成果收獲認可。社區居民通過小程序“云逛”紀念館后,主動建議“增加老北京紅色故事板塊”;學校輔導員評價“團隊用青年語言講紅色故事,為實踐育人提供了新范式”。截至9月,團隊系列作品總覆蓋超3000人次,真正讓紅色文化“走出紀念館,走進大眾心”。
薪火續航:傳承紅色基因
“實踐結束不是終點,而是紅色傳播的新起點。”團隊負責人介紹,團隊已規劃后續行動:持續更新小程序,新增“紅色故事音頻”“線上打卡”功能;將海報制作成紙質版捐贈中小學,助力校園紅色教育;整理素材編寫《青春視角下的紅色記憶》手冊,分享給更多實踐團隊。
指導教師點評:“‘紅箋憶史團’把專業技能與紅色教育深度融合,既創新了文化傳播形式,又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希望他們繼續以青春之力,為紅色基因傳承注入更多時代活力。”
從紀念館的歷史現場,到小程序的數字空間;從公眾號的文字敘事,到視頻里的影像記憶,“紅箋憶史團”以青春為舟、以創新為帆,在紅色文化傳播的航道上留下了屬于北林青年的鮮明印記。未來,他們將繼續以“紅箋”為筆,書寫更多紅色傳承的青春答卷。(來源:北京林業大學 紅箋憶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