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岸博士講壇·紀要 | 于有東:書法作為一種媒介
本次講座于有東博士以書法為切入點,遵循“由技入道”的藝術原理,探討了書法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藝術、人與文化及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媒介意義。講座由美術學院副院長蘇敉教授主持,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步進行。
一、緣起
首先,于博士談到“書法作為一種媒介”這一話題的緣起:書法可以作為一種技藝、藝術、文化、專業……從不同的視角看待書法,能發現它不同的特性。探討書法作為媒介在溝通人與其他事物這一過程中的豐富作用,對于我們的啟示意義匪淺。然后,于博士通過自己的經歷和感悟,向大家簡單說明了書法在不同角度、多個維度的媒介意義。
劉守安教授《書法作為一種技藝》中談到,漢字書寫的最初階段,技術含量相對較低,而漢字書寫越發展,筆墨意蘊越豐富,展現了書法在不同階段不太相同的媒介意義——從文字形態之指示意義逐步上升到更豐富的筆墨形態之審美意義,推動了書法向更高層面的發展。隨后,于博士引用了馮天瑜等人在《中華文化史》里提出的文化結構層次理論——文化結構分為物質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心態文化層。將書法看作一種媒介,更容易理解書法關乎物質、制度、行為、心態等層面的價值。簡單來說,書法與物質相關的就是書寫的載體,如獸骨、石板、竹帛、絹布和紙等;制度文化層是指書法作品的樣貌受到制度的影響,如顏真卿《多寶塔》并不能反映顏真卿真實的書寫狀態,它是受到碑刻這一“制度”影響和改造的,拓展來說,抄經體作為一種禮佛行為的產物,也受到制度與環境的影響;行為文化層則指書寫者的行為,如寫字前飲酒抒懷、沐浴更衣等;最后,書寫與心態變化息息相關,這屬于心態文化層。這些層面,都涉及書法的媒介意義。
隨后,于博士進一步提到,現代書法教育體系可能存在的一些缺失,比如現代書法教育傾向于培養專業書者(毛筆書法),而忽略了中小學書法教師(兼顧硬筆書法)的培養。然而,藝術教學和實用教學是不完全一樣的,藝術家的養成關乎天分、才情、修養等諸多因素,學校教育很難起到決定性作用;教育工作者卻可以決定于學校教育。
最后,于博士引用了宗白華先生的話來總結書法作為媒介的意義:“中國音樂衰落,而書法卻代替了它,而成為一種表達最高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藝術。”因此,現任中國書協主席孫曉云女士最新提出的“讓書法成為時尚”這一美好愿景,在我們國家是很有可能實現的。
二、古人與書法
在“古人與書法”這一部分,于博士首先討論了不同場域里書法作為媒介的具體表現:
1. 漢代石刻隸書、魏碑、抄經書等本來屬于工匠書寫范疇,不能等同于我們熟知的書法創作。對于這一類書寫者來說,書寫是一種職業,他們書刻的“作品”因為時代的變遷,實用意義退化了,藝術意義提升了,我們在肯定其中的審美、藝術價值的同時,還應看到它本來的媒介意義,即傳達文意,而非著力表現筆墨技巧和圖像構成。
2. 日常書寫和書法創作:日常書寫是個復雜的話題,它和書法創作常常是難以分割的,古人的日常書寫和書法創作常有被我們誤會的可能。例如米芾留下來的尺牘,多屬日常書寫之作,以“展廳書法”為參照,其中較多字的形態似乎并不盡如人意;而我們在展廳里看到的米芾書體創作,是當代書家對于米芾的書法進行“歸納”“統籌”之后的產物,借用漢字演變的思維來說,是對米芾書風“規范化”的結果。在漢字演變(一般界定為唐以前)過程中,便捷化和規范化是其遵循的兩條鐵律。
隨后,于博士對部分文獻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
許慎《說文解字序》——書法作為一種媒介,溝通人與自然萬物。
趙壹《非草書》——站在儒家角度、功利角度看待書寫,認為書法是形而下的、上不了臺面的,草書更是不實用的。很明顯這一觀點是有其局限性的。于博士由此將話題延伸到高校書法教育中,提出僅將技藝作為評判學術水平的標準是不合學問之道的,當前的書法研究成果主要表現于書法史與文獻的研究,對書法本體的研究還有較大的開拓空間。
謝赫“六法”——也適用于書法臨摹與創作。
王僧虔《筆意贊》——“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人其實也如此,將書法作為一種媒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
孫過庭《書譜》——要把書法融入生活和學習中,拒絕“死磕”,講究藝文兼備;書法的形態與自然萬象密切相關,作為一種媒介溝通了人與自然。把書法作為媒介,我們能夠更好地體會世界萬物與人間百態,更好地判斷環境的優雅或滄桑、人性的高明或低劣。
張懷瓘《書斷》——“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指的是書法囊括各種物象,并通過藝術手法概括與再現;“無聲之音,無形之象”從某種程度上說,印證了宗白華先生“中國音樂衰落,而書法卻代替了它,而成為一種表達最高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藝術”的觀點,從中我們能更好地體會書法作為一種媒介在各種政治場合、娛樂場合、民眾生活中的作用。
王世征先生曾指出,孫過庭的表情論注重“人道”,張懷瓘意象論注重“天道”,二者各有側重而又互為補充、互相滲透,均離不開中國民族“天人合一”的基本文化精神。
通過對這些理論主張的梳理和解讀,于博士向聽眾具體且詳細地展示了書法作為一種媒介,如何從“技”上升到“道”的層面。
書法作為一種媒介,傳遞個人的所思所想;“學書在法,其妙在人。”學書的關鍵在于方法、法則、法度等,但書法魅力產生的關鍵,卻在書寫者其人,而非技法;書法不僅僅是技術,技術水平高不等于寫得好,我們要發揮好書法的媒介作用,積極地與書法相關的世界形成互動,提升認知。
三、今人與書法
1.尚式說
于博士先引出“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今人尚式”的觀點,隨后說明了“尚式”的原因在于晚清教育模式的變化和西方美術思潮的影響,書法作為技藝對于古人來說可能是基本功,但是在今天則有小眾且專業化的傾向。
2.展廳時代
書法作品的形式變化和展廳的策展模式有關,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文化現象。
3.各級書協
協會和高校是既競爭又兼容的關系,在這里,于博士提到課堂中常說的一句話:“只會寫字是不行的。”書法技藝水平能夠影響博士對學生的選擇,但成為不了學位認定的標準,然而,技藝不過關,是很難得到協會(社會面)得認可的,這更加啟發我們高校生要做到“藝文兼備”。
4.高等教育書法
書法成為一門專門之學是大勢所趨,書法技藝水平和學位并不是直接的掛鉤關系;書法作為一種媒介,其表現形式是:通過書法去研習文化、藝術、人文地理等學科,而不是單純地研究書法技藝;隨著時代的變化,書法需要作為一種專業、一門學問來被傳承,才能夠在當今時代中保持良好的狀態延續下去。
在“傳承”這層意義上,書法作為一種媒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內高校書法教育呈現百花齊放、多元發展的特點,既有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高校,也有培養高端人才的高校。
5.書法行業、專業與職業
暨南大學的陳志平教授曾說:“從行業角度看,當前書法偏低端化發展;從專業角度看,書法偏向內卷化發展。”于博士認為,專業內卷化與我們所處的和平年代的高等教育有關系,純書法教育通往就業市場存在較大的困難,我校美術學院將美術教育與書法教育相結合,統籌在美術教育,側重于書法教育,這種模式是適合時代需要的。
面對專業內卷,我們要如何突圍?實際上和我們如何看待書法的媒介身份有關。舉例來說,在書法的學術研究這條道路上,早已不是“千軍萬馬”足以形容,但如果我們轉變思路,看到書法作為媒介溝通美學、文字學、文獻學等專業方向的作用,從而轉向其他方向,選擇就不再局限于書法。
四、結論(啟示)
在總結時,于博士以文征明為樣本,討論了書法作為媒介如何影響人的發展道路:
文征明成長于蘇州地區的文人世家,但是家世并不顯赫,藝術的學習是需要經濟支撐的,我們不能高入云端,而要腳踏實地;
文征明試圖通過科考入仕,但最終卻隱居于世,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藝術的追求,一直在精進自己的藝術修養,這啟發我們要把對藝術的追求融入生 活;
文征明雖然隱居,但依然建立了龐大的交際圈,因此,書法學習不能止步于書齋,需要用好書法這個媒介,走向社會;
文征明天資并不突出,最終卻在詩文寫作、書畫創作和書畫鑒藏等多個領域成就卓著,這啟發我們不要將眼光局限于書法,而要保持閱讀和寫作的習慣、要有書畫兼通的意識,借助書法這個媒介拓寬自身眼界;
最后,文征明的家居生活精致閑雅,出游活動也頻繁豐富,學習書法的人內心要有詩和遠方,書法是媒介,它能溝通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
END
編輯:王文慧
文字整理:何璐
審核:熊吉生 高志標 胡園慧
- 紅色作品觀后感
- 最近我觀看了《懸崖之上》和《上甘嶺》這兩部紅色愛國的電影,影片中傳遞出的那些不畏艱難、團結互助、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對祖國的摯愛之
- 10-31 關注:9
- 微光
- 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包括一些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十分迅速。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上海、遼寧、山東、福建等省市都在大力調整產業結
- 09-09 關注:34
- 老梁
- 天空灰蒙蒙的,窗外是連綿望不到邊際的礦山,三三兩兩的礦工結伴走著。窗內老梁正換上黑漆漆的衣服,手忙腳亂中摸索著安全帽。
- 09-09 關注:29
- 改變
- 那是一個春日的正午,小張坐在余村北邊的咖啡館,看著眼前的余村,他陷入了沉思:自己本不是余村村民,只是在老鄉泓哥的介紹下來到余村
- 09-09 關注: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