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總結湖南省農村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的規律,探索農村養老服務業提質增效的可行路徑,保障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重點課題《湖南省農村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與中南大學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專項研究課題的有效完成,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劉芷含副教授帶領課題組前往湖南省長株潭片區、洞庭湖片區、湘南片區和大湘西片區四大區域板塊開展調研。
第六站——課題組來到了
“戰神”蚩尤故里的婁底市
湖湘文化在這里發源
“婁星”和“氐星”在這里交相輝映
課題組的婁底之行將分別前往婁星區與漣源市
來了解當地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婁星區人民政府座談會
7月15日,劉芷含副教授帶領課題組成員來到了婁星區人民政府參與座談會。政府辦、民政局和衛健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此次座談會。
座談會上各部門負責人依據自身所轄業務從經濟、文化等各個不同方面圍繞婁星區養老服務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詳細介紹,并與課題組就婁底市農村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特色經驗,及其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等方面展開了廣泛討論。
向紅社區養老服務中心
水洞底鎮向紅社區位于婁星區西南部,其與泓和醫養合作建設的養老服務中心正努力建設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該社區養老服務平臺以老年驛站為依托,為老年人提供生活幫助、活動娛樂、精神慰藉等養老服務,按照“居家可護”的理念,努力推進將功能齊全的社區養老服務送到家門口,讓老年人實現“就近活動”、“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美好愿景。
水洞底鎮南橋村
7月15日,課題組來到婁底市的文明村——南橋村。在村委的介紹下,課題組了解到南橋村按照鄉村振興的總要求,不斷開展農村養老服務建設和鄉風文明創建活動。在養老服務設施上,該村基于村委廣場,將農家書屋與養老服務站相結合,為村里老年人提供跳廣場舞、下棋等文娛活動場所。
此外,村里老年人大多都加入了村鄉風文明理事會,在加強村里的三個文明建設、集體經濟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要發揮重要作用,并開展積極向上、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動。同時,其作為該村"新鄉賢"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基層治理中發揮較大作用。
水洞底鎮天堂村
天堂村是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水洞底鎮下轄的行政村,該村自行出資建設了一個“幸福院”,為本村物質條件較差、基本生活無保障的老年人提供了一個住宿、吃飯和娛樂的場所,讓這些老年人能在晚年做到衣食無憂、老有所養。在這個幸福院配置了菜園、健身器材和小型廣場,能夠讓老人們在平時有空間鍛煉身體,享受生活的樂趣。
7月18-19日
在結束對婁星區的調研之后
課題組又馬不停蹄地趕赴位于漣水源頭的
“全國先進文化市”漣源市
開展為期兩天的調研
茅塘鎮道童村
漣源市茅塘鎮道童村位于漣源市南部,由原道童、龍井、溫溪三村合并而成。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占37.8%,65歲以上老年人占31.3%,老齡化形勢嚴峻。當地依托三一公益基金會資助、百善社會工作綜合服務中心承接,有效整合農村養老服務資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目前該社區正在開展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
此外,該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致力于推動傳統服務與智慧助老相結合,老年人家中安裝智慧老人關懷尋呼器,實現了網絡召喚,志愿者上門等,讓群眾通過新技術享受老年健康體檢,心理安慰,緊急呼叫等方面的服務。且該社區還通過成立志愿者團隊、老年人協會、書畫協會、合唱團等組織,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走在道童村的村道上,一幢幢鄉村大別墅映入眼簾,河濱邊的舊廠房仿佛見證了道童村孕育的一代又一代商賈人士、鄉土手藝人和優秀企業家,描繪了一出以漣商文化和藥王文化為核心的“道童文化”。
漣源市第一中心敬老院
漣源市第一中心敬老院是一家由政府主管,民政舉辦的公益性養老服務事業單位。該敬老院正積極籌備在保證全失能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的同時將空余床位逐步向社會開放,在履行好政府兜底職能的同時積極承擔社會公益責任,逐步提升自身綜合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