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天晴,便是彩虹”特殊兒童干預暑期實踐團是由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彩虹寶貝”特殊兒童志愿服務項目延伸而來的社會服務團隊。7月19日-26日,“雨過天晴,便是彩虹”實踐團到訪營口市鲅魚圈區小雨滴特殊兒童康復中心、商場及社區等地,圍繞“特殊兒童社會調研”“特殊兒童干預活動”“特殊兒童家長沙龍”等主題開展社會實踐,對當地特殊兒童提供精準幫扶,并深入調研社會對特殊兒童的關注度,以青年力量助力特教事業發展。
圖為實踐團成員協助特殊兒童賣氣球。尚佳一 供圖
在營口市鲅魚圈區團委和小雨滴特殊兒童康復中心的支持下,實踐團與當地志愿者共同帶領10余名特殊兒童在鲅魚圈萬隆商場開展氣球義賣活動。活動前,實踐團成員帶領特殊兒童一起制作氣球,并分批包裝好各式各樣精美的氣球花束,充分鍛煉特殊兒童的動手能力。活動中,實踐團、志愿者和孩子們一一結對,成員們鼓勵孩子們主動與陌生人交流,嘗試自主賣出氣球,在大大提升了孩子們的社交能力,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的同時向社會展示了特殊兒童的面貌,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對特殊孩子的理解和接納。
圖為實踐團與社區居委會訪談。尚佳一 供圖
該實踐團深入鲅魚圈基層,先后走訪了水岸尚品、龍水河、丁屯三個社區。
該實踐團聚焦于社區特殊兒童,了解情況,并就幫扶現狀開展深入調研。在訪談中,實踐團獲悉,多數社區對特殊兒童等弱勢群體提供了物質幫扶,但卻存在對該群體了解不充分、不全面等問題。據此,實踐團同社區共同探討什么是特殊兒童,充分運用自身學習的相關知識向社區提出了建議,積極科普相關知識,開設志愿服務活動,為該群體營造更好的社區環境。
圖為“家長沙龍”活動現場。尚佳一 供圖
“在音樂中律動,在繪畫中表達,在冥想中沉淀”:實踐團充分運用了奧爾夫音樂療法和繪畫療法,在“大風吹”、“杯子游戲”、“A ram sam sam”和“再見歌”等律動中促進孩子們的感覺統合;在“曼陀羅繪畫”和“我愛的世界-粘貼畫”等活動中提升孩子們的自主意識。與此同時,實踐團也舉辦了以“減壓”為主題的家長沙龍,“自由聯想”的心得分享活動和“冥想”15分鐘的放松訓練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家長們的生活重壓。
實踐團開展“小雨滴嘉年華”,為特殊兒童搭建展現自我的舞臺。嘉年華分為樹葉畫制作、雨滴小舞臺、代幣商店、手作幸福、實踐成果匯報等環節。該活動一方面鍛煉了兒童們手腦協調能力,另一方面以情景劇的方式鍛煉兒童們的社會適應能力,獲得了小雨滴教師及家長的肯定。簡單明快的節奏與動作,自然豐富的形式與色彩、舒緩放松的旋律與環境,實踐團致力于讓兒童們在多樣且精心準備的活動中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圖為北京林業大學實踐團攜手小雨滴兒童康復中心舉辦關愛特殊兒童公益活動合影 。尚佳一 供圖
“雨過天晴,便是彩虹”實踐團將持續整理調研與實踐成果,把在地方實地考察到的社會情況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撰寫具有參考價值的特殊兒童幫助意愿調研報告,向公眾展示多維因素對幫助意愿的影響及地區性差異等。關愛特殊兒童,推進特教事業,北林學子一直在路上,用行動肩負起推進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青年擔當與使命,將自我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去。(作者:袁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