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踐行設計下鄉
此次小組成員的調研重心是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將主要針對綏德縣賀一村,中角鎮中角村、深溝村、梁家甲村進行調研拍攝,對幾個村落逐漸遺失的傳統民俗文化、陜北傳統村落窯洞文化進行保護和發掘,對村落古建筑、代表性建筑中蘊含的營建智慧和精神含義傳承。
清晨從綏德城出發,沿著無定河南行30里便是蒲家堿。再由蒲家堿往東走順著一條小河溯源而上10里路,就到達了第一個目的地——東賀家石一村,黨氏莊園就坐落在村中朝陽的山坡上。小組成員對現有資料進行了整理、分類,指導調整了調研重點。對已有院落部分數據進行核實;并且對部分院落進行重點測繪。
圖為黨氏莊園航拍 通訊員 張昊天 供圖
現有資料整理分類
黨氏莊園始建于清
嘉慶十九年(1814年),經黨氏六輩人的逐步完善,歷時近百年建成竣工。
莊園山環水抱,建筑群占地面積100余畝,是陜北窯洞建筑的典型代表,因此綏德黨氏莊園被人們稱譽為"陜北印象"。
此莊園規模較大,氣勢宏偉;依山就勢,層樓疊院;雕刻精湛,裝飾典雅。綜觀全園布局嚴謹,設計精巧,建筑考究,磚瓦磨合,精工細做,斗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石
木雕,工藝精湛。
圖為黨氏莊園一號院院落俯視院落空間 通訊員 張昊天 供圖
“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通過石甬道進入城門,才能到達黨氏莊園。山莊是典型的
陜北大戶民宅,
窯洞建筑
鱗次櫛比、錯落有秩地分布于山坡之上。建筑空間方面,各院相對獨立卻互相連通,每個院落棱門院墻、穿廊挑石,院內正面石窯、左右廂房、倒座馬棚、碾磨俱全。整個山莊功能完整,山上有
廟宇,溝里有水井,自成體系。
圖為黨氏莊園的測繪 通訊員 張昊天 供圖
調整調研重點,民居測繪
探索完賀一村,小組成員到達中角鎮中角村(第五批國家級傳統村落)、深溝村和中角鎮梁家甲村(第四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對第四批國家級傳統村落梁家甲村和第五批國家級傳統村落中角村進行了調研,拍攝了村落整體風貌、傳統建筑、街巷、村落鳥瞰和周邊環境,補充了資料。
在這次的調研中發現這幾個村落在地理位置上較近,由于地理文化的接近導致三村風貌也相近,即都為典型陜北窯洞建筑村落,三孔一宅或五孔一宅是當地較為經典的聚落建筑類型,同時整體保存較為完整。這里的傳統民居建筑依山就勢,迎合本地典型陜北溝壑地形;這里新舊建筑有交替,但新建的居住建筑均為獨院石窯洞;建筑多分布于半山腰或溝道兩側。
圖為小組成員合影 通訊員 張昊天 供圖
總結調研成果,實踐意義
本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陜北之行收獲頗豐,通過后續團隊的分析總結,陜北地區的傳統窯洞民居是前人對建筑與環境關系理解下的誕生的物質顯現,挖掘出傳統窯洞民居在建筑上的特性和蘊涵的文脈、哲學、生態等內在價值有著迫切的必要性。團隊在實踐的過程中應尊重規律、因地制宜、體現特色,把傳承保護傳統村落民居和優秀鄉土文化當作己任,致力突出每個地區獨有的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保留出本土建筑文化傳統和鄉土氣息的鄉村風貌。
經過這一次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不僅是去參觀了陜北地區傳統村落,更是置身于村莊民俗文化的內部進而思考建筑歷史、營建智慧的代代流傳,對陜西的鄉村發展現狀有了深刻了解。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積極配合,共同努力,共同進步,陜北——三下鄉社會實踐取得了成功。同時我們會將更多的熱情揮灑在這片深愛著的土地上,全力將陜西省尚未發掘保護的珍貴文化保護起來,也期望以后為祖國的鄉村事業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