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行千里,鄉音話鄉愁
為了更好的了解方言的由來,以及對方言這一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曲阜師范大學“匯聚青春之力,弘揚傳統文化”實踐隊于2022年12月26日在安徽省蚌埠市各街道社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從對居民的訪談,以及在相關的書籍和網站查詢中我們了解到了方言的由來和人們愿意說方言的原因。
方言是普通話的基礎。普通話作為民族共同語是建立在方言基礎上的。這一點,我們從普通話的基本定義就能看出來。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方言是一個地區的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豐富的生活中形成和使用的,承載著豐富而深厚的文化思想、文化習俗、歷史掌故。方言中包含著家鄉情結。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這話好像有點兒夸張,但是長期身處異地他鄉的人們,突然見了 ,聽到了鄉音,其親切感便油然而生,如果是"他鄉遇故知",那就提會有多么高興了,真是"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方言有利于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從民間文化的價值看,方言的保護有利于保存文化的多樣性,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其多樣性反映了文化的多樣性。方言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類別,是地域文化的鮮明標志,它既體現了一個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反映了一個地方的歷史變遷和風俗民情,此外,它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地區的開發歷史聚落方式,行政區劃,交通狀況,地區風物習俗等情況。
我們實踐調查的蚌埠方言,是江淮官話與中原官話的過渡性方言。蚌埠城區以及其所轄懷遠、五河部分街道和鄉鎮留存有較多的江淮官話方言特征。當今蚌埠市民交流多使用蚌埠版普通話,其調值與普通話存在差異。在我們走訪的過程發現,不同區域的老年人說話口音不一樣,這是因為蚌埠民國以來重要交通樞紐的地位促使各種方言的互相交融、來往頻繁的人員交流造就了蚌埠方言。民國元年(1912年)在津浦鐵路全線通車后,蚌埠漸成商埠,皖北及蘇北,浙江,豫東,魯南等地人口大量涌入,在北方的"侉腔"與南方的"蠻音"交融過程中,因此蚌埠方言涵蓋各個地方特色,不同區域的老年人講的方言可能也有些差別。
通過這一次的實踐調查讓實踐隊員們收獲頗豐,了解了居民們愿意在老鄉面前講方言是因為顯得更親切,但他們也并沒有因此拒絕說普通話。從中我們也得知保護和傳承地方方言的重要性,方言作為一個地方性的非物質化文化遺產,是傳承文化的活化石,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好方言和普通話的關系,基于方言合理寬容的文化生存空間,有體系,有重點,有計劃的保護方言。(作者:房娜娜)
- 方言行千里,鄉音話鄉愁
- 為了更好的了解方言的由來,以及對方言這一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曲阜師范大學“匯聚青春之力,弘揚傳統文化”實踐隊于2022年12月2
- 12-28 關注:0
- 冬日的番茄香
- 為了深入了解基層鄉村的脫貧與振興的發展情況,總結經驗教訓,發掘內生動力,12月26日曲阜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學傳統文化,承中華文明
- 12-28 關注:3
- 在研學中拓展新知
- 曲師大鄉村振興青研團在日照市陳疃鎮1971研學營
- 12-28 關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