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總書記十分關心青年成長,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通過座談、演講等方式對青年寄予殷切期望,鼓勵青年追求夢想、努力奮斗。農村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關系著社會進步與鄉村振興,牽動著國家強盛與民族復興。為深入了解農村大學生在校發展情況,安徽財經大學勇往直前實踐團隊利用寒假返鄉機會,于2月21日-2月22日在安徽省亳州市、宿州市和蚌埠市對返鄉農村大學生開展訪談,通過半結構化訪談的方式與返鄉大學生及其長輩進行親切交流,走進青年內心,傳遞農家子弟心聲。
線上線下結合,靈活開展實踐。
實踐團隊成員于返鄉后開展調研活動,由于成員均屬不同地區,無法集中開展調研活動,為促進調研的順利實現、為團隊成員提供便利、收集來自不同地區的數據,團隊選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完成實踐。2月21日上午,隊長利用騰訊會議向成員們說明情況、解讀調研策劃并分配調研任務。
圖為團隊成員開展線上會議
同樣的身份,不同的經歷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進入高等院校就讀的學生人數也在逐年上漲,越來越多的農家子弟踏入大學校園。家住安徽省亳州市的實踐隊員徐文婷借著寒假返鄉之際來到同村大學生姐弟家,與姐弟倆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交談中,徐文婷了解到,姐姐徐佳敏和弟弟徐佳樂雖然都是大學生,但是兩人的大學經歷卻大不相同。徐佳敏告訴實踐隊員,她是家里的第一個大學生,在入學前,對大學的了解幾乎一片空白,也沒有親人長輩提供指導,回憶起她的大學生活中,既有剛入學時不會使用電腦的落后于人,也有與人交流時不會說普通話的局促不安,因猶豫不決而沒有參加過社團和學生會,也給她的大學生活留下了不少遺憾。相比之下,弟弟徐佳樂的大學生活就精彩、順利的多,有了姐姐的指導和幫助,徐佳樂在專業選擇、興趣探索、技能培養等方面少走了很多彎路,入學之后很快的適應了校園生活,更是在大一就發展了很多的興趣愛好。
姐弟倆迥然不同的校園經歷正說明著,農村大學生群體內部存在著難以觀察到的區別,缺少有效的幫助和指導,家庭第一個大學生在求學路上往往更容易經歷茫然無措。

圖為實踐隊員徐文婷與受訪者徐佳敏交流
勇敢的探索,有苦亦有甜
農村大學生雖然在發展經驗和社會支持上存在一定的劣勢,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勇于探索,主動出擊,突破困難。
趁著正在讀大二的表妹來家里做客,實踐隊員梅芯蕊對表妹蔡紫馨進行了訪談,訪談期間,讓梅芯蕊最記憶深刻的是表妹與專業選擇間跌宕起伏的故事。表妹蔡紫馨一直以來都想要就讀于師范類大學的英語專業,畢業后能夠順利成為一名英語老師,家里長輩不了解大學專業選擇,但聽說會計專業就業前景好,便堅持讓表妹選擇會計專業,入學后的一年里,表妹不敢放松,一直在為轉專業做準備,終于順利通過了申請,從會計專業轉到了英語專業。表妹蔡紫馨說,“大一的辛苦沒有白費,現在我終于能夠朝著我的目標繼續前進了。”嘴角露出的笑容仿佛也在傳達著轉專業成功的喜悅。
梅芯蕊意識到,父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很難為子女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會在無形中增加農村大學生的試錯成本,同時,表妹蔡紫馨經歷了曲折的專業選擇,也讓她真切的感受到農家子弟對理想的追求,對求變的探索,對困難的不服輸,支撐著他們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打破劣勢的禁錮。

圖為實踐隊員梅芯蕊對表妹蔡紫馨進行訪談
獨立的奔跑,用心去感受
出生后,家庭就是個人第一個受教育場所,全面體現農村大學生發展情況,不僅需要與返鄉大學生進行訪談交流,更應該深入了解其家庭環境與成長背景,打造更全面、立體的農村大學生畫像。
實踐隊員馮欣珂返鄉后對朋友馬思琪的母親進行了簡單的訪談。在交流中,馮欣珂了解到,朋友馬思琪的父母與多數農村大學生的父母一樣,受限于個人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缺乏對大學學習和校園生活的了解,使他們較少參與子女在大學的發展,放養式的教育也促使農村大學生培養了獨立的性格,正如訪談中馬思琪的母親所提到的,“在讀書上,她從來沒和我們訴過苦、說過難,每次打電話都是報喜不報憂,從來都不讓我和他爸擔心,上學這幾年,還拿了好多獎學金呢!”
沒有大學經驗的父母不僅在子女志愿填報的時候顯得無助,在子女的大學學習和生活上也表現得無能為力,而面對父母在教育上的缺位,農村大學生更多的表現為懂事獨立,積極勇敢的擁抱大學生活。

圖為實踐隊員馮欣珂與朋友馬思琪的母親交流
有效的幫扶,燦爛的綻放
經過實踐調研,團隊成員認識到,相比城市籍大學生,農村大學生在家庭支持、文化資本等方面固然存在較多劣勢,但是劣勢并不能阻礙他們成長,更多的化為激勵農村大學生奮發向上、銳意進取的力量,鼓勵著農村大學生勇于探索、擁抱未知,走出屬于自己的大學之路。本次調研的結果也表明,農村大學生作為青年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個人成長發展過程中能夠得到的社會支持較少,其成長成才之路有著不同于其他群體的艱難,且農村家庭第一代大學生相比非第一代大學生更需要及時的幫助和指導,在農村大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各社會主體應該為其提供有效的智力和精神支持,幫助農村籍大學生實現更好的發展,在社會的舞臺上展露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