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明末清初,菏澤戲曲迎來了第一個發展高潮,呈現出 “村村有戲樓,夜夜唱燈戲” 的熱鬧景象。這一時期,戲曲演出不僅在數量上大幅增加,在形式和更加豐富多樣。戲曲班社紛紛涌現,它們在鄉村的戲臺上演繹著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成為了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像山東梆子、大平調等劇種在這個時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山東梆子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展現出魯西南人民的豪爽與熱情;大平調則以其粗獷火爆的表演風格,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圖為山東梆子部分相關獎項及成就
新中國成立后,菏澤戲曲迎來了鼎盛時期。政府對戲曲事業高度重視,加大了對戲曲團體的扶持力度,為戲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物質保障。在這個時期,菏澤的戲曲團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劇種也更加豐富多樣。除了原有的山東梆子、大平調、棗梆等劇種,柳子戲、大弦子戲、兩夾弦、四平調、豫劇等劇種也在菏澤這片土地上蓬勃發展。各劇種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共同推動了菏澤戲曲的繁榮。許多優秀的戲曲作品相繼問世,這些作品不僅在省內廣受歡迎,還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較大影響。例如,1954 年鄆城縣工農劇社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其出演劇目《黃桑店》等獲演出獎,主要演員也分獲演員獎;1959 年 10 月毛澤東觀看了定陶兩夾弦《三拉房》劇目,1964 年春,朱德委員長觀看了柳子戲《向陽人家》等劇目,劉少奇、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都看過菏澤的地方戲,并給予很高的評價。

圖為實踐隊員實踐照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多元化的沖擊,菏澤戲曲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電影、電視、互聯網等新興娛樂方式的興起,使得戲曲觀眾群體逐漸減少;另一方面,人們對文化藝術的需求不斷提高,為戲曲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動力。在這個時期,菏澤戲曲工作者積極探索戲曲發展的新路徑,在傳承傳統戲曲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表演形式和內容,將現代元素融入戲曲創作中,創作出了一批具有時代特色的優秀作品。同時,菏澤還加強了對戲曲人才的培養,通過與高校合作、舉辦培訓班等方式,為戲曲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菏澤的戲曲種類繁多,例如其中的“山東梆子”,便是由四大古老劇種之一的"西梆",早期流入菏澤后,受到當地文化、語言習俗的影響,加上當地及其他戲曲形式的影響,逐漸演變成如今的“山東梆子”,也叫做“高調梆子”。
菏澤的戲曲當然不止是有由外部曲種傳入,還有內部民間藝術衍變而來的,“兩夾弦”就是這樣的一個很好的例子,由魯西南民間藝術“花鼓丁香”的基礎上衍變而來,由于其唱腔清新、流暢、優美、樸實而被民眾親切的稱之為“半碗蜜”。除了山東梆子和兩夾弦,菏澤的戲曲種類還有很多例如:大弦子戲、柳子戲、棗梆、太平調等。

圖為實踐隊員實踐合照
我們這次去實地調研,最震撼我們的不是掛在墻上的一個個獎項亦或是一個個成就,而是那精美的戲曲服飾以及相關的文化,讓我們嘆為觀止。
展望未來,菏澤戲曲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一系列支持戲曲發展的政策相繼出臺,為菏澤戲曲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讓我們共同期待菏澤戲曲的美好未來,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和支持菏澤戲曲,為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注入新的活力。(作者:華韻續章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