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7日14時,在茶香彌漫的季節里,青島農業大學草業學院“綠之益”赴青島實踐團踏上了探索青島茶產業發展之路,對這座北方重要茶葉產區的茶企業展開深入調研,旨在為當地茶企的發展提供全面參考,助力青島茶產業邁向新高度。
實踐團成員徐璐首站抵達位于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大河東村的青島云泉春茶業有限公司。在調研過程中,實踐團采用了調查問卷、實地走訪以及訪談等多元化的調研方式,力求全方位、深層次地了解茶企的運營狀況。

從青島市茶企業整體發展格局來看,中小規模企業占據主導地位。數據顯示,種植面積在100畝以下的企業占比高達65%,100 - 500畝的企業占比27%,而500畝以上的大型企業僅占8%。在員工規模上,50人以下的企業占比73%,50 - 100人的企業占比19%,100人以上的企業較為稀少。

產品類型方面,青島茶葉以綠茶為主,占比超過90%,其中嶗山綠茶憑借其獨特的“豌豆香”和鮮爽口感,成為青島最具代表性的茶葉品牌。此外,部分企業還積極拓展產品線,涉足紅茶、烏龍茶等領域,并推出有機茶、富硒茶等特色產品。
在銷售渠道上,青島市茶企業主要依賴線下門店銷售(占比68%)、批發市場(占比35%)、電商平臺(占比27%)以及禮品團購(占比42%)。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電商平臺銷售份額逐步攀升,但與傳統銷售渠道相比,仍存在廣闊的提升空間。
然而,青島茶企業在發展進程中也面臨著諸多難題。品牌建設方面,盡管嶗山綠茶在一定范圍內享有知名度,但整體品牌影響力局限于區域,缺乏在全國叫得響、具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大品牌。部分企業品牌意識淡薄,品牌定位模糊,宣傳推廣投入不足,導致產品在市場上辨識度較低。
人才短缺是制約茶企發展的另一大瓶頸。茶產業急需懂茶葉種植、加工、營銷的復合型人才,但目前這類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極度匱乏,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水平提升。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青島茶企不僅要應對來自全國各地同行的挑戰,還要面對進口茶葉在國內市場份額逐漸增加所帶來的沖擊。此外,茶葉種植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多數中小茶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資金短缺問題突出,極大地制約了企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針對上述問題,實踐團在調研中與企業深入交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發展建議。
在校企合作方面,高校應緊密圍繞企業需求,優化草業專業課程設置。增加實踐課程比重,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得到充分鍛煉。企業也應積極參與人才培養,設立獎學金,深度介入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
品牌塑造與市場拓展至關重要。企業要深入挖掘茶文化內涵,結合青島地域特色,打造差異化的品牌形象。制定統一的品牌宣傳策略,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講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關注消費趨勢變化,開發迎合年輕群體、滿足健康養生需求的茶產品。借助電商平臺開拓國際市場,積極參加國際茶展,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青島茶在國際市場的份額。
技術創新與升級是推動茶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政府和企業應共同出資設立科研基金,鼓勵企業自主研發或與科研機構合作,重點攻克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茶葉加工智能化等關鍵技術,提高茶葉品質和生產效率。建立示范茶園,展示綠色種植、精準灌溉等新技術成果,并通過技術培訓、現場指導等方式,加速新技術在茶企中的推廣應用。
此次青島農業大學草業學院“綠之益”赴青島實踐團的調研活動,為青島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和切實可行的建議。未來,實踐團將持續關注青島茶產業的發展動態,為推動青島茶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青島茶產業的整體水平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助力青島茶產業在全國乃至國際茶葉市場中占據更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