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三周年之際,湖州師范學院藝術學院師生以實際行動響應"藝術鄉建"號召。6月30日,藝術學院"巷愈青心·藝繪港廊"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南潯區港廊古村落,用青春畫筆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村增添時代亮色。
陽光灑滿了早晨的港廊村,十名師生在黨員教師高慧文帶領下,帶著紙筆與測量工具走進青石板巷。"要讓藝術創作扎根泥土"成為團隊共識。舊館街道黨工委書記徐斌向師生詳細介紹該村"黨建+新鄉賢"發展模式,特別是在青年創業政策扶持下,兒童攝影樂園THEMAX+等新業態已帶動村集體大幅增收,實現一個月內回本的重大成果。非遺傳承人朱軍民的故事與麥稈畫技藝,更讓學子們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的深刻內涵。
開營儀式上,鄉村運營官陳鴛鴛特別強調:"這些墻繪將成為青年與鄉村對話的新載體。"據悉,團隊將創新采用"傳統工藝數字化轉譯"技術,把非遺元素轉化為現代藝術語言。舊館黨工委書記徐斌表示:"我們不僅要留下作品,更要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藝術人才。"
午后烈日下,測繪組拿著卷尺測量馬頭墻,創作組同學圍坐討論方案,資料組則深入收集村史典故。這種"古村調查+藝術創作+文化融合"的工作模式,正是湖州市"校地共建"機制的生動實踐。
未來兩周,師生們將完成3處主題墻繪,并通過“網紅文化墻打卡”實現成果轉化。這場藝術與鄉土的"雙向奔赴",正在奏響新時代"青春建功鄉村振興"的動人樂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