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們未來是一個,不僅專業扎實,而且能夠清晰的表達自己的人。” 陳雷副教授向實踐隊員們期望到。8月14日晚8時,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美麗中國致遠實踐隊通過騰訊會議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儲建學院陳雷副教授進行線上專訪拉開序幕。實踐隊員侯懿峰代表實踐隊主持會議。
能源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陳雷教授向實踐隊員介紹,儲運領域發展的兩大趨勢,分別是智能化以及面向氫能等能源的“綠能儲運”。但是“綠能儲運”仍然面臨較大挑戰,在短期內難以大規模走向民用。
回顧人類能源發展歷程,最早的木柴碳氫比例大概是10:1含碳量非常高,后來運用的煤炭大概是2:1,現在的石油的是1:2,而甲烷則是1:4,而氫氣是0:2。人類對于能源或者說是燃料的運用是一個含碳量逐漸降低的過程。但是安全性的變化常常被忽視。從木柴階段開始儲運并沒有多少問題,到了石油和天然氣則逐漸開始出現儲運設施燃燒爆炸的問題。而氫能的爆炸極限比天然氣還要高,它的活性也更大,在大規模工業化使用的時候可以用技術手段實現風險可控,一旦進入千家萬戶它的風險就不可控了。為了方便理解,陳雷副教授舉了氫能汽車的例子,在車庫中一旦一輛汽車的氫能泄露,那么整個車庫將會成為一顆炸彈。
所以陳雷副教授認為,氫能走入千家萬戶的路途還比較遙遠。
關于減少碳排放的思考
通過查閱文獻,實踐隊員們找到了陳雷副教授關于“甲烷氮氣分離膜研究進展與展望”,期望知道通過減少甲烷的排放來實現碳排放量降低的方法是否可行。許多人認為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加嚴重的溫室氣體,而且生物圈也在無時無刻不向大氣排放甲烷。在儲運領域,常常采用氮氣密封的形式將儲罐中的氧氣排出,但是持續注入的氮氣會和油蒸汽一并進入回收系統。傳統的回收裝置重點在回收非甲烷的烴類物資,而忽略了甲烷。陳雷副教授的研究就是將這樣的甲烷和氮氣再次分離,達到從回收系統回收甲烷避免產生污染的一種方式。目前采取的分離膜可以達到較高水準的分離和回收,但其成本仍然較高,現階段還是在實驗室階段,短時間內缺少推動的可能性。整個技術的難點就在于膜的制備。
為了達成“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意味著在2050年到2055年非化石能源所占的比重是要提高到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那么石油企業又該何去何從呢?陳雷副教授認為在未來的30年內也好或者50年內也罷。沒有辦法去完全的擺脫掉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而且這種依賴度呢甚至不會降低,減煤、穩油、增氣仍然是一個能源策略。我國石油天然氣應該不要大規模的采用海外進口,因為從俄烏戰爭可以發現:一旦能源被別人卡脖子,整個狀況就會非常糟糕。所以一方面陳雷副教授希望能夠出現一些能源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石油與天然氣,另一方面希望增加國內的深層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增加我國的石油和天然氣自身的產量。
“雙碳”背景下的石油教育
面對“雙碳”政策的逐步推進,實踐隊員們關心起了自己作為學生在教育上面的問題。從一個大的格局看,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服務國家能源戰略的高校,針對現有能源格局和未來發展趨勢,儲運學院也提出新的培養方案。首先是關于儲運定義的改變為“石油天然氣氫能二氧化碳漿體等流體的儲存和運輸”,另外一方面增加了智能化、材料學等相關課程,在此基礎上有清晰的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并且呢,能夠解決復雜的工程問題。同時愛國的愛崗敬業的愛國主義教育也在培養計劃中提出。
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問題討論結束后,陳雷副教授還和實踐隊員們討論了大學生活的問題。
陳雷副教授首先肯定了實踐隊員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關心國家政策的行為。然后希望實踐隊員們能好好把握接下來的大學時光,積極提升自己,能夠學習專業課程以外的課。當代大學生需要緊跟時代腳步,擁有憂患意識,同時能夠積極參加競賽培養專業能力,參與社會實踐提升組織和表達能力,參與課題研究培養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希望大家可以‘卷’起來”陳雷副教授以這樣的期許結束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