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的象征,它不僅僅向人們展示了這種文化從誕生之初到現在的演變過程,它也具有自己的獨特作用,它更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精神財富。而如今,僅有少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傳承,大部分逐漸在新媒體的潮流下淡出人們視野等問題。為了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能脫離困境,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啟為創新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開啟了助力非遺之旅,希望通過采訪已經成功地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幫助那些面臨困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7月30日下午,團隊成員共赴安徽省合肥市開展了“歲月失語,非遺能言”的主題調研活動,采訪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紙箋加工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劉靖老師。通過此次調研,團隊成員了解到紙箋加工技藝的起源歷史,發展現狀和其傳承故事,感悟到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下午四點半左右,啟為創新團隊隊員們到達劉靖老師的工作室,與劉靖老師進行了深刻的交流。劉靖老師對隊員們提出的問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非常熱情。劉靖老師說,紙箋是指經過加工得到的外表精美的紙張,以及經過改善使用性能,提高耐老化性能等再次加工工藝而被賦予內在美的紙張,紙箋加工技藝伴隨著四大發明造紙術的產生而產生,紙箋加工技藝是造紙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劉靖老師的介紹,團隊成員了解到劉靖老師自幼就與紙箋有著不解之緣,他的父親曾投入到粉蠟箋加工技藝的研究中,但受當時條件限制,并沒有研制成功。但在父親的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劉靖老師對紙箋加工記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長大后,他舍卻都市繁華,默守寂寞鄉村,在1995年正式放棄省城的工作,回到老家學習和研究紙箋技藝,擇一行,做一事,忠一生,與紙為伴,無怨無悔。
啟為創新小隊在劉靖老師的帶領下來到紙箋加工技藝的工作室,由于沒有提前和老師溝通好,團隊成員只學習到了最簡單的流沙紙箋加工技藝。只見劉靖老師向盤子里撒了一點不知名的透明液體,然后慢慢用筆向液體中加入各種各樣的顏色,最后拿出紙向液體盤中一放,一托,流沙箋加工就完成了。整張紙像扎染的一樣,非常漂亮。看著這個過程如此簡單,隊員也躍躍欲試,在劉靖老師一步步的指揮下,隊員也展示出了自己的紙箋加工作品,和劉靖老師的作品相比,隊員的作品只是白紙上有了些許顏色而已,沒有形狀,沒有特點,看似一樣的過程實則有不一樣的手法和技巧,隊員也默默感嘆紙箋加工技藝的不容易。
但紙箋加工技藝的現狀卻很令人擔憂。紙箋加工技藝和大多數非遺一樣,面臨著無人問津的局面。目前,紙箋保護與傳承最大的困難是后繼乏人。紙箋的制作和加工,涉及多個門類的手工技藝,藝人需要經過長時間刻苦學習才能掌握,加之目前紙箋行業經濟效益不高,真正安得下心來,保護和傳承紙箋技藝的藝人少之又少。當談到自己對保護,傳承紙箋加工技藝所作出的貢獻時,劉靖老師眼里透著無盡的欣慰和自豪。劉靖老師經常受邀去全國各大高校講解手工藝術體驗課,點評學生們的紙箋作品,讓傳統紙箋文化在年輕人中扎根。
推廣和傳播一直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手段,經了解,隨著新媒體的傳播和互聯網的發展,傳統文化和傳統手藝也正在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對此,劉靖老師也表示,自己的工作室也是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在這里,文化愛好者可以學習和了解紙箋加工技藝。團隊成員也表示,他們一定會用自媒體的方式將傳統工藝,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增加傳統工藝,傳統文化的曝光量,助力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結束對劉靖老師的采訪,團隊成員對紙箋加工技藝的起源歷史,發展現狀,制作過程了解得更加透徹,同時更對像劉靖老師這樣“擇一事,終一生”的文化匠人感到由衷的敬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文化印記,是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載體的傳承實踐,要促進非遺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更加全面地融入當代人的生活,讓非遺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傳承。把非遺項目和其得以孕育,滋養的人文環境一起保護,避免非遺失去傳承基因、環境和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