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文化之風綿延不息,傳承之水汩汩流動。為了感受學習歙硯技藝,8月14日上午,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啟為創新團隊來到安徽省黃山歙縣工藝廠開展了“歲月失語,非遺能言”主題活動,對徽墨歙硯國家級傳承人周美洪先生進行采訪和學習。謝四十先生在繼承徽墨歙硯傳統技藝的同時,將徽墨歙硯推向市場,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徽墨歙硯也得到了傳播與發揚。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中的硯,有歙硯。歙硯,產于安徽黃山山脈與天目山、白際山之間的歙州,包括歙縣、休寧、祁門、黟縣、婺源等縣。
啟為創新團隊慕名而來,來到了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的歙硯制造廠,采訪了徽墨歙硯國家級傳承人周美洪先生。
初入歙硯廠,并不是想象中的現代自動化廠,反而有著一股農家古韻氣息,寬敞的庭院中三面都有房子,正對面的是一間坐北朝南的閣樓,掛著“墨都”的匾額,左邊是經典的徽派建筑馬頭墻,白色的外漆,顯得更加整潔,右邊是車間,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先進入了車間,了解歙硯的制作過程,歙硯其主要礦物成分為絹云母、石英、黃鐵礦、磁黃鐵礦、褐鐵礦、炭質等,粒度0.001~0.005mm,比重2.81~2.94,主要硯鋒為片狀硯鋒。歙硯石的花紋結構十分突出,分為魚子紋、羅紋、金暈紋、眉紋、刷絲紋等類型。由于其礦物粒度細,微粒石英分布均勻,故有發墨益毫、滑不拒筆、澀不滯筆的效果,受到歷代書法家的稱贊。造型渾樸,浮雕、淺浮雕、半圓雕等手法是歙硯臺的工藝風格和特點。
周美洪先生表示,對于歙硯傳承方面,他們廠設置的工資制度也與別人不同,或許這也是歙硯廠的技藝傳承的方式,在歙硯廠中并不是上面管理層人員的工資高,實際上在一線工作的人的工資才是最高的,在起初進入廠時30-45歲之間是制硯的最好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職位逐漸增高,最后來到管理層,薪資也隨之下降。洪老先生還表示:“做硯臺講究的就是守規矩,這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每一步都是一樣的,錘煉石料說兩百下就是兩百下,多一下,少一下都不一樣了。”由此可見做硯的要求有多么精確。
采訪洪老先生之后,團隊成員感受到了歙硯制作的精益求精,和其中的工匠精神,對于目前的歙硯處于一種青春狀態,雖然隨著是時代的改變,這些“老古董”并沒有被拋棄,變成了一種更有收藏價值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