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香囊文化是越千年而余緒未泯的漢族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為了了解并學習傳統的中草藥香囊文化,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啟為創新團隊于7月7日走進合肥市包河區胡薇薇老師的工作室,學習并制作中草藥香囊,提高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團隊成員希望通過此次實踐,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中草藥香囊文化,喜愛上中國的傳統文化。
香囊最初是由佩囊發展而來的,佩囊是古人用來盛放零星細物的小布兜。古人衣服上沒有口袋,一些隨身攜帶的必需品,如印章、憑證、鑰匙、手巾、錢幣、珠寶等,多貯放于這種囊內,外出時則將其佩于腰間,故謂之“佩囊”,又稱“荷囊”。香囊即屬于佩囊的一種,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幃、荷包等等。而中草藥香囊則源自中醫里的衣冠療法,民間曾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佩戴香囊,雖是一種民俗,但也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香囊常用的是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如芳香化濁驅瘟的蒼術、白芷、菖蒲、川芎、香附、辛夷等藥,含有較強的揮發性物質。
為進一步探尋中草藥香囊文化的內涵,體驗其制作過程,啟為創新團隊來到胡薇薇老師的工作室進行觀摩學習。胡薇薇老師將丁香、薰衣草等配比好的中草藥細細研磨,外包以絲布,栓五色絲線,不一會兒各種顏色、形狀、大小各異的香囊就被制作完成,工作室中散發出陣陣藥香。據胡薇薇老師的描述,這些香囊中的草藥散發出來的天然香氣屬于中藥學理論中的“五臭”范疇,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醒脾、辟穢悅神等功效。
接著,團隊成員在胡薇薇老師的指導下親自體驗了香囊的制作過程。團隊成員選擇好自己喜歡的香料以后,用小石臼研磨成粉末,然后拌勻。在研磨的過程中,團隊成員感受到,制作好一個香囊看似容易,實際操作起來并不簡單,這個過程需要有足夠的耐心,進行反復的捶打,一定要將中藥材碾的很碎很細小,否則就難以使藥材散發出它原本的味道和作用。
結束一天的實踐后,團隊成員經過對資料的總結和整理,想出了一些有效的辦法助力中草藥香囊文化的振興。他們將以胡薇薇老師的香囊作品為背景拍攝一些圖片以及視頻,將其發表在團隊創建的公眾號、抖音等具有傳播力度的平臺上進行推廣和宣傳,盡可能得到政府以及其他機構的重視與保護。除此之外,團隊成員也將開發一個微信小程序來進行非遺文創產品的售賣,他們希望能為中草藥香囊文化的發展和傳承貢獻一份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