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之旅,文化之魂——淮師學子走進宿州博物館
馬戲飛揚,驕傲埇橋——走進中國馬戲之鄉
埇橋馬戲,起源于明末清初,成型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八十年代以來逐漸發展壯大。埇橋區被授予“中國馬戲之鄉”稱號,宿州市成為我國首個也是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該板塊重點展示我市馬戲藝術的發展歷史、動物養馴、演員培訓、演出市場、演出實景等。 實踐團的同學們在這里看到了各種奇妙的動物表演,如獅子、老虎、熊、猴子等,還有驚險刺激的高空走鋼絲、空中飛人等。他們不禁為馬戲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和勇敢精神而贊嘆不已。他們也了解到了馬戲藝術家們背后的艱辛和付出,以及他們對動物的愛護和尊重。“埇橋馬戲是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是宿州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志愿者程薇同學說,“我覺得馬戲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馬戲,讓這種藝術生生不息。”
花鼓梆子,傳統創新——欣賞地方劇種的魅力
花鼓戲和梆子戲是宿州地區最流行的兩種地方劇種,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民間基礎;ü膽蚴且环N民間歌舞劇,源于明代中期,流行于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它以花鼓為伴奏樂器,以唱為主要表現手段,以民間生活為主要題材,語言生動幽默,唱腔優美動聽。梆子戲是一種說唱劇,源于元代晚期,流行于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它以梆子為打擊樂器,以說為主要表現手段,以歷史故事為主要題材,語言簡練有力,唱腔剛勁豪邁。 實踐團的同學們在這里欣賞了花鼓戲和梆子戲的經典選段,如《胡漢三》《百戲圖》《斷橋》《鍘美案》等。他們感受到了這兩種劇種的鮮明特色和魅力,發現了這兩種劇種的創新和發展,如引入現代元素,改編新的劇本,吸收其他劇種的優點,擴大觀眾群體等。
花鼓戲和梆子戲是宿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間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文化遺產,需要我們保護和推廣。”一位志愿者說。“我很喜歡這兩種劇種的唱腔和表演,覺得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我想學習一些基本的唱法和動作,通過自己的推廣讓更多人能夠了解欣賞這些劇目。”另一位志愿者說。
剪紙鐘馗,精彩多樣——觀賞民間藝術的瑰寶
蕭縣剪紙和靈璧鐘馗畫是宿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兩種民間藝術形式,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風格。蕭縣剪紙是一種用剪刀在紙上創作圖案的藝術,源于漢代,盛于明清。它以劉曉川為代表人物,被譽為“東方把剪”。她曾為上海世博會特邀剪紙藝術家,被國內外媒體廣泛報道。她的作品以人物、花鳥、動物等為主題,以點、線、面為手法,以鏤空留實、大繁大簡為特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靈璧鐘馗畫是一種用手工繪畫的年畫,源于宋代,興于明清。它以鐘馗為主要形象,以驅邪祛病、祈福求安為主要功能。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造型方面逐漸形成了“劍眉虎眼、闊額虬須、粗獷雄強,威武逼人”的地方特色。2003年3月,靈璧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鐘馗畫)之鄉”。 志愿者們在這里觀賞了蕭縣剪紙和靈璧鐘馗畫的精美作品,如《十二生肖》《百子圖》《八仙過!贰段甯ER門》等。志愿者們贊嘆于這兩種藝術形式的精彩和多樣,并詳細了解到了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制作過程和技巧。志愿者蔣程程同學表示:“蕭縣剪紙和靈璧鐘馗畫是宿州文化的珍貴財富,是民間藝術的瑰寶,是我們的非遺文化,需要我們傳承和發展,我覺得這兩種藝術形式不僅有美感和技巧,還有寓意和功能。我想把自己了解到的優秀作品和其背后的含義介紹給家鄉的更多人,讓他們對家鄉的非遺文化產生更深的認同與自豪感。”
通過參觀宿州博物館展出的一些資料,志愿者們深入了解了家鄉的非遺文化,并用自己的方式進行了宣傳和推廣。她們不僅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還樹立了文化自信,展現了青春活力。志愿者們紛紛表示,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將繼續關注和支持非遺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為家鄉文化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觀紙鳶之鄉,臨瑯琊之邦
- 日照6月28日電(通訊員 周昊冉)山東位于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腹地遼闊,擁有豐厚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紙鳶之鄉濰坊和瑯琊之邦臨
- 07-19 關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