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紅色文化深度學習,探尋紅色基因。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拾遺”社會實踐志愿服務隊奔赴湖北黃石陽新,參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在參觀考察的過程中,挖掘革命烈士革命歷史,領略烈士偉大獻身精神。
志愿者們乘坐公交車前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整個陵園坐落于陽新縣的中心地帶,開辟了獨立的園區立碑。夏日炎熱,志愿者頂著烈日的灼燒,懷揣著探索與參觀的目的,來到此地。進入園區,前來參觀的只有寥寥幾個人,只聽得見風吹葉落的聲音,莊重肅靜。圖為鄂東南革命烈士紀念碑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吳夢霖 攝
瞻仰石碑,歷史前塵盡顯眼前
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79年,是為紀念湘鄂贛邊區21個縣市在歷次革命戰爭中犧牲的31萬革命先烈而興建。走進陵園,一切都是肅靜且莊重。
志愿者懷揣敬畏,感受著陵園的一樹一木。佇立在陵園里高聳的石碑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字,不論風吹雨打如同守衛般駐守這座匯聚英魂的陵園,神圣不可侵犯。
根據園區介紹展板獲悉:石碑上雕刻著的是,紅三軍團在湖北大冶劉仁八正式宣告成立,彭德懷任總指揮。浮雕再現了紅軍將士在彭德懷的帶領下整裝待發,以及工農群眾歡欣鼓舞、斗志激昂的場面。
在這片土地上,見證了工農革命的戰火紛飛。白石雕琢的壁畫,浴血奮戰的情景,奮勇向前的士兵。透過壁畫感受到革命戰士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沖鋒陷陣,在戰火燃燒中堅守著英雄革命精神。金戈鐵馬,浴血沖鋒。熱血報國,忠骨永存。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字在歲月的洗禮中锃锃發亮,塵封已久的滄桑歷史,跨越千年來到志愿者面前,沉甸甸的敬畏聚集在志愿者心中。戰士們的功績陳列在石碑下方,告誡前來參觀的人們勿忘歷史。志愿者們駐足停留,仔細閱讀學習感悟。
了解到這座陵園深刻的革命歷史,志愿者在參觀中發出贊嘆。風雨洗刷過的碑文已經漸褪顏色,烈士的精神如同碑上大字般永垂不朽。回首如今,市井民生平安穩定祥和,志愿者們感嘆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自發組織向著石碑行注目禮并鞠上一躬,表示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份尊重,以感激革命烈士為后世和平安康做出的杰出貢獻。戰火早已遠離了現代的生活,唯有這座石碑矗立在這里,警示著世人,革命烈士的偉大獻身精神從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逝去,深刻的歷史將永遠在中華兒女心底銘記。
探訪陵墓,烈士英魂永垂不朽
為緬懷陽新“二.二七”慘案殉難的九位烈士,政府將九烈士遺骨遷葬于此地,建成九烈士墓地。陽新人民為懷念九烈士修建了正氣亭以緬懷先烈教育后人。
跟隨著園區指示牌的指路,在園區的僻靜之處,烈士的豐碑石像深藏在此處。一排排小小的墓碑,寫不盡的是烈士的光輝事跡。志愿者們走在陵園區,懷著敬畏和激昂,神情嚴肅,用心去感受革命烈士用文字道不盡的偉大功績。在隊長的帶領下,志愿者們來到“九烈士”之墓前肅立,全體成員行注目禮,向革命烈士致以最高的敬意。隊長上前一步,莊重地敬了一禮。
仔細觀摩紀念碑發現,烈士們大多數都正值青春年華,為了國家的復興,為了中華人民的和平安康英勇捐軀。深深鐫刻的名字是無上的榮耀,英勇無畏是烈士不朽的墓志銘。志愿者們參觀完烈士陵園,烈士的偉大精神在志愿者心中永存。“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結束了烈士陵園的參觀,志愿者們返回了園區門口,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人民舉著花圈的雕塑。為首的兩位人民一個身著布衣,頭戴方巾,典型的平民百姓之態,另一個手纏繃帶,身穿筆挺軍裝。共捧一束花圈,祭奠英烈。軍民團結如一人,為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出力,攜手并進。志愿者們集體列隊行注目禮,在告別陵園前向園區的所有英魂做最后的祝愿和致敬。
百年前,一代代中國青年將生命奉獻給國家建設事業,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此次參觀鄂東南烈士陵園的活動,旨在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參加活動的志愿者受益匪淺,并表示:愛國絕不是干癟的文字,絕不是口頭上的空話,而是應該銘記歷史,不忘初心,深入學習紅色文化紅色精神,踐行偉大奉獻精神。
圖為“拾遺”志愿社會實踐服務隊合照。郭曉婷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