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7月23日電(通訊員蔣孟君)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鄉村旅游逐漸在各個鄉鎮落地生根,在田野間吹拂著希望的春風。乘著鄉村旅游發展的東風,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筑夢鄉村熠青春”社會實踐隊帶著對鄉村旅游產業現狀的好奇和對鄉村振興戰略下新農村的憧憬,懷揣著青年人的理想抱負,踏上了此次暑假社會實踐的旅程。
非遺技術為鄉村振興提供新思路
調研第一站,實踐隊來到了臨沂市臨沭縣青云鎮,在這里見到了負責柳編產業協調發展的工作人員。通過與他們座談并進行采訪,實踐隊成員對柳編產業有了更多宏觀視角的新認識。目前,臨沭縣全縣有柳編工藝品企業400余家,柳編產業從業人員近十萬人,2022年實現產值40億元。一串激動人心的數字背后,離不開政府默默的支持。工作人員介紹到,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編“簸箕”、“笸籮筐”、 “升”、“箢子”的小作坊不斷轉型升級,發展成涉足家具、園林、裝飾等多品類的大產業。部分公司通過橫向擴展生產線,制作柳、藤、草、竹工藝品,關注國內外流行元素、新需求,將柳編的實用性和美觀性相結合,在當地建立了規模不小的產業園。
圖為我隊成員探訪歐拉公司。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蔣孟君 攝
實踐隊成員還特別探訪了其中尤為有代表性的目前中國最大的柳制品供應商歐拉公司,歐拉公司的產品系列多樣,遠銷海外各國,與全球多個知名家居集團建立合作,商業版圖極大。調研隊員發現,臨沭柳編產業千帆競渡、百舸爭流,各企業在良性競爭中利用自身優勢,拉動臨沭經濟增長。為非遺技術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交上了獨樹一幟的答卷。
在曹莊王賀桑蠶基地,團隊成員親眼見證了養蠶種桑對鄉村面貌的巨大作用。在當地村民口中,他們得知臨沭縣桑蠶業的復興最早是由留守家中的婦女老人帶動,隨著桑園面積的擴大,養蠶大棚越建越多,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返鄉創業,王賀村不僅恢復了往日的熙攘,更是舊貌換新顏,積極實施“一村一品”發展戰略,村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紅火。
圖為曹莊王賀桑蠶基地。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蔣孟君 攝
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持續賦能
在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三元里朱村的蔬菜大棚中,筑夢鄉村熠青春實踐隊成員們正在進行社會實踐調研。棚內,農作機械穿梭忙碌,實現精準控溫控濕,一排排蔬菜綠意盎然,生機勃勃。通過與當地農民深入交流,他們了解到這里的蔬菜大棚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不僅提高了作物產量和品質,還有效帶動了周邊農戶的經濟發展。這些大棚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體現了現代農業與生態環保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同學們發現,壽光市政府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大力支持設施農業,優化農業結構,同時注重農產品的品質提升和品牌建設。農民通過參與合作社、共享銷售平臺等方式,實現了產銷對接,增加了收入。這樣的實踐調研讓大學生們深刻感受到科技農業對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也讓他們認識到作為青年學子的責任與擔當,激發了他們服務社會、貢獻青春的熱情。
同時,三元里朱村將現代農業與鄉村旅游巧妙融合,打造了集觀光、體驗于一體的農業旅游模式。游客在此可近距離感受農業生產過程,品嘗綠色農產品,享受寧靜田園生活。朱村的創新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成為農業旅游和生態文旅的典范。
圖為我隊成員對壽光農戶進行訪談。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蔣孟君 攝
通過這次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社會實踐,“筑夢鄉村熠青春”實踐隊成員們深入農村,臨沂市臨沭縣和濰坊市壽光市留下了他們調研的足跡,親眼觀察了鄉村振興政策下新農村的面貌,親耳聆聽了農民們的枝葉心聲,親身體驗了鄉村的發展變化。成員們了解到,鄉村振興不僅在于經濟發展的推動,更關系到文化傳承和生態保護的結合。農民的勤勞智慧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共同繪制了一幅生機勃勃的鄉村畫卷。廣闊鄉村,大有可為,這次實踐讓成員們感受到鄉村振興的力量,也堅定了他們服務社會、貢獻青春的決心。
圖為筑夢鄉村熠青春實踐隊全體隊員。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蔣孟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