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農村為發展經濟振興所面臨的問題
年輕人口流失,村落空心化,老齡化,這是國路夼村乃至全國農村一直以來所面臨的問題,并由此產生了的一系列難題。在農村,特別是一些偏遠的鄉村,隨便進個村子就會發現除了老人和孩子很少能看到年輕的勞動力,這些就是我們口中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年輕人出去打工了,把老人留在了家里,有些人帶著孩子一起出去了結果發現在城市里自己根本無暇照顧,所以又送回了農村,而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很多年事已高沒有穩定收入,再加上沒有子女在身邊照顧,無法享受天倫之樂,不僅如此還要照顧自己孩子留在村里的孫兒嫡女,去干繁重的農活,這讓一些老人很是絕望,除了逢年過節盼著自己的子女回到自己的身邊團圓好像也做不了什么了,而跟在老人身邊留守在農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為缺少父親或母親的陪伴,享受不到該有的父愛和母愛,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心理健康的問題,也著實讓人擔憂。在團隊考察的路上,我發現村子生氣比較微弱,不見孩童,有零星幾位老人倚仗門前,亦有鋤頭,手提水桶剛從地里回來的,韓經理似乎注意到了我們的發現,也向我們提到了自從他來到這里就發現村子極度缺少勞動力,自己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滿山大片的經濟作物需要自己配合打理。為什么年輕人不愿留在農村?還是窮字不可能避免,當農民根本不賺錢,粗加工的糧食產物無法滿足當前農村人民的致富愿望,收入低這件事情,在農村可能人們已經習以為常了,可是大多數城里人往往不會這么認為,他們認為農民都有自己的土地,還可以進城打工,進城的農民工給人家換一個水龍頭,都要幾十塊錢,可是這些城里人看到的也只是滄海一粟,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農民收入都高。在農村,特別是一些偏遠農村,一家三口可能會有個三五畝耕地,每年初春將莊稼種上以后一直到收獲都要忙碌個不停,可是近幾年農產品的價格一直低迷,而物價卻不斷上漲,這三五畝地,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定了天也不過有個四五千塊錢的收入,平均的每一個身上才不過1000元左右,這1000塊錢,在現在的社會能干點什么呢?為了能夠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很多中年農民不得不外出打工,甚至有些人干脆都不種地了,任由家里的田地撂荒在那里,青年,中年農民都出去打工了可是村里的老人只有種地這一條路。
如何使農民摘掉貧困帽子
這是韓經理和他的公司一直以來的任務命題,他帶領考察團隊參觀的幾種經濟作物種植基地和產品生產線的建設,從中能總結出的他們的農村致富道路有兩條:
一、種植高附加值農作物。比如金銀花、桑樹、杜仲、板藍根等,其中有包含茶料作物,中藥作物,但是對于農村幾乎都算是改革作物,好多的作物是農民聞所未聞的,其各種功效對于我來說都是第一次聽到,足以看到韓經理和他背后的公司目光獨到和長遠,這些作物對于山村來說很年輕,可確確實實是高附加值作物,但是都面著收獲周期長,前期各種資源投入量大的問題,目前解決方法只有不停的往里面砸錢,沒錯,韓經理提到了自己所在的公司一直從其他領域賺取資金來支持農村經濟改革,既是為了響應國家政策,也是為了完成自己心中對于家鄉的執念,此等家國情懷不得不讓人發自內心的佩服。
二、進行農村產業轉型和生產資料的下放。韓經理跟考察團隊講述了當前多條路徑齊頭并進的任務狀態,一邊發展高附加值作物種植,一邊建設農家樂旅游觀光產業。對于高附加值產物的加工技術引進建設也已經積極展開,采集和消毒流程機器已經到位,等待著進一步的完善,他們的工作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讓我非常敬佩。
或許,韓老師和他背后企業所做的便是中國農村未來經濟發展的基石,建設新農村是真正需要人們耐下性子來干的工作,需要人們長遠的目光,不能茍且于當前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