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足跡,致敬紅色根本。為了尋找身邊的紅色故事,拉近生活與紅色的距離,讓更多的青年群體了解家鄉的紅色故事,感受紅色故事中深刻內涵的同時,致敬百年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力量。2022年7月21日徐州工程學院“薪火相傳”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了連云港市灌云烈士陵園,開展了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陵園位于山腳不遠處,順著斜坡向上駛去,穿過高低的居民小院,走過挺拔的松柏林,沿著斜坡繼續向上便是陵園入口。陵園三面環山,山上高低不一的松柏喬木郁郁蔥蔥懷抱著整個陵園。此時,正值夏季,驕陽似火。一陣微風,山林初動沙沙作響,一片蟬鳴,交織相應傳來正正清涼。“三面蔥郁,一面炊煙”或許這是對陵園的最好描述。
圖為團隊成員在陵園抗美援朝長廊前留影。中國青年網 陳傲 提供
7月份的陵園沒有夏日的躁動與炎熱,林深草木的聲聲作響,夏蟲蟬鳴的陣陣低語,沒有嘈雜的跡象,更添一副和諧與安詳。走進正門即能看見氣勢恢宏的革命烈士紀念碑聳立在正中間,上鐫原國家內務部長、中國革命“五老之一”謝覺哉同志的親筆題詞:“與日月同光”。碑前草坪如茵,是人們悼念先烈的集會場地。碑側的高大龍柏四季常青,猶如忠實守靈的衛兵。
圖為團隊成員拍攝的革命英雄紀念碑。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傲 提供
拾級而上,目之所及是排列恢弘的烈士墓碑,一塊塊無不彰顯著烈士的艱辛與偉大。立于眾烈士碑前,看著一個個遒勁有力的烈士名,風颯颯吹起,心中不禁感慨萬千。“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追紅致本,烈士之為烈士,在于其舍身為國,為大義舍小我,“愛國情”構成了烈士的根本,“舍身取義”構成了烈士的行為框架,亦即“愛國”之情誼與“愛國”之行為的內在統一。“帶長鐐長街行,告別眾鄉親。殺了我一個,自有后來人。”立心逐夢,烈士之為烈士,在于其精神之永生性,影響后代之千千萬萬代。當代之少年,當代之青年,當代之中年,當代之老年,不僅要心懷感恩與敬佩,更要效以仿之,不至沙場沖鋒陷陣,但要身體力行,但行小事,莫問前程,貫穿于生活之點點滴滴。不枉先輩之壯烈犧牲,亦不辱“后來人”之期待與使命。
圖為團隊成員拍攝革命烈士墓碑。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傲 提供
順階而下,莊嚴又肅穆的陳列館映入眼簾。推開沉重的灰棕色木門,一位手拿步槍,作跑步狀的銅雕兵士沖鋒陷陣,順著他跑步的方向,是各種戰爭亦或是烈士留下的痕跡,或刀,或搶,或布帛,或書籍,或是一塊小小的石頭……無不訴說著戰爭的殘酷與冷血。而那些衣服、水壺無不又彰顯著這些有血有肉的戰士是同我們一樣:會渴會餓、流血會痛、渴望和平。而就是這樣平凡的戰士們面對著殘酷的戰爭有展現著他們不平凡的模樣,以自己的身軀作地基,搭建起我們現如今美好和平的時代的大廈。而如今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又如何能不珍惜這難能可貴的和平盛世呢?
圖為團隊成員在革命紀念館留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傲 提供
走至陳列館的最后,淚已模糊視線,看著出口處逐漸強烈的光照,仿佛迎來了新生,看著天上飄著的白云,耳畔傳來陣陣蟬鳴,心中幾個字愈加響烈:忘記過去,就等于背叛!是的,歷史絕不容忘記,我們應當銘記,但我們更應正視歷史發展當下。我們應繼續樹立自己的發展初心,以紅色精神的現代信念為目標勇敢筑夢,以至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