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商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三下鄉”實踐服務團于7月6日始到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保靖縣比耳鎮,探尋當地特色產品,以已所學為當地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常言“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作為團隊的一員,在實踐服務期間,我深刻感受到了當地居民渴望推動家鄉產品市場、努力建設家鄉所飽含的濃濃鄉情。
初訪比耳鎮之時,我被沿途的風景所驚,河流綠波漾漾,樓宇窗明幾凈,寬敞而整潔的相間道,美得猶如一幅油畫,雖這片土地曾落后荒蕪,但如今卻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圖為團隊初到比耳鎮拍攝的比耳鎮局部圖像。通訊員 黃晶 供圖
在一次與保靖縣比耳鎮黨委書記龔書記交談的過程中,我了解到比耳鎮正積極打造藝術小鎮,“一條老街、兩個碼頭、三個廣場”,建設成為別具一格的藝術小鎮,以柑橘(酉酉橙)和編織竹藝(本順竹藝)作為當地特色支柱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他的一句“我們比耳正變得越來越好”讓我印象頗深。不過簡單幾字卻包含著他對如今比耳鎮發展的肯定及期望,也讓我感受到他們是踏踏實實干實事、真心實意為村民服務的好干部,一心只為讓比耳鎮振興。在整個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還接觸到了推動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三位重要人物:酉酉橙品牌負責人米建平先生、非遺竹編技藝傳承人及本順竹藝合作社負責人姚元飛師傅、保靖縣油茶負責人曾景月女士。他們都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自身價值,努力帶動比耳鎮的經濟發展。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柑橘種植基地。 通訊員 曹晨 供圖
令我記憶尤為深刻的是不忘竹編初心、堅守非遺傳承的姚師傅,提起保靖縣的竹編歷史發展,他千言萬語道不盡。他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村里“人人是篾匠,戶戶會編涼席”,竹編養活了比耳幾代人,但由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產業轉型,比耳村開始大力發展柑橘產業,又隨著打工熱潮掀起,大部分村民外出務工,竹編技藝逐漸衰退,陷入了發展的瓶頸期。直到2011年初,大學畢業的姚師傅放棄在外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希望重振竹編技藝。由于傳統竹編的功能和形式已不再適用于當下,姚師傅一直在探尋傳統竹編與現代產品融合的方式。如今,他將竹編與茶文化結合,制作有茶墊、茶籃子、濾茶器等產品,同時還制作各式各樣的竹編文創產品,竹編的發展漸入佳境。至此,我不禁心潮澎湃,原來扎根在鄉村發展的他們,一直在努力追趕著時代的浪潮,探索著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良好交融,同時,他們還借助網絡平臺提升竹編知名度,大膽突破,敢于嘗試,打破傳統的竹編形式,將竹編作為裝飾元素,以便更好的實現產品轉型,將作為非遺文化之一的竹編技藝闡揚光大,他對竹編傳承的堅守與執著令人感動。
圖為團隊成員向竹編師傅學習編織香囊。 通訊員 歐陽志誠 供圖
除此之外,酉酉橙品牌負責人米建平先生帶領鄉村種植柑橘致富的故事也令我動容。在受到市場上沃柑、皇帝柑等各類柑橘的沖擊之下,酉酉橙開始重視產品價值的提升。米書記說,“品質好”是酉酉橙最大的優勢。他們嚴格把控柑橘的質量,堅持售賣個頭均勻、含糖量較多的產品,以質量得民心,這也是當地柑橘產業蒸蒸日上的重要原因。從各家各戶不理解,只愿種稻谷,滿足生存需要,到當地政府站出來號召大家規范種植柑橘,以柑橘產業實現脫貧致富,這其中的艱辛他人難以體會,我站在山上,看著一片片的柑橘樹,望著不遠處那脫貧致富的標語,深感國家對原生態產品的大力支持。酉酉橙的成功顯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實現的,而是一代又一代辛勤的比耳人民共同打造這一品牌,才能造就今日的美好景象。
圖為酉酉橙品牌負責人米建平與團隊成員講訴柑橘種植歷史。 通訊員 歐陽志誠 供圖
本次“三下鄉”實踐服務活動時間雖不是特別長,但在實踐中,我領略了神秘湘西的獨特魅力,看到了默默堅守的非遺傳承人,認識了以己之力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的米書記。同時,兩次走訪入戶的經歷,也讓我意識到,愿意投身到鄉村建設的人已經越來越多,其中不乏年輕的大學生,他們身上所展現的奮斗態度、奉獻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放眼當下,基層需要更多如我們一樣的大學生為鄉村注入新生血液,大學生也同樣需要到基層去,通過在基層的鍛煉增強我們的實踐能力。“人生不該只有城市的霓虹,也應該有鄉村的月光”,讓我們一同出發,在鄉村振興戰略的道路上大展風采,綻放獨屬于青年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