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紅色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紅色記憶·薪火賡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于七月上旬先后前往李強革命歷程展示館、王淦昌故居和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進行參觀調研,并結合線上發放問卷的方式對常熟大眾對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展開調查。作為本次社會實踐團隊的一員,我收獲頗豐。
走過古城青石鋪就的小街,走進故居苔痕斑駁的小巷,我們對故鄉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更為熟悉和熱愛。通過探訪黨史重大事件發生地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論述的偉大精神譜系的發源地,一道道烽火、一聲聲號角、一首首戰歌震撼人心,往昔崢嶸歲月盡展眼前,滿腔紅色情懷充斥心間。
還記得,7月1日,湛藍的天空萬里無云,太陽熱情地照耀著大地,我們團隊在建黨節氛圍的烘托下開啟了紅色文化育人專項社會實踐的征程。盡管炎炎夏日,陽光毒辣,絲毫也找不到戴望舒筆下那“撐著油紙傘獨自前行”的寂寥雨巷的感覺,我們仍興奮地在市井長巷中尋找著家鄉常熟的名人故居。
在常熟城區通江路12號,一座粉墻黛瓦的江南小樓依傍在琴川河畔,它的名字叫做“亦愛廬”。誰能想到這樣一座小樓,是常熟紅色革命的起點,承載著無數紅色記憶。走進這座滿具紅色記憶的小樓,移步見史,這支稚嫩的黨組織于風雨飄搖之際歷經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一路走來,終于如大樹般扎根于這片土壤,九十三年來領導著常熟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發展,保護著這里的人們在這片綠蔭下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在那段崢嶸歲月里,追溯李強前輩的革命歷程,讓我肅然起敬。這位沿著崎嶇山路走來的年輕共產黨人,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為常熟人民開辟了一條光明大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常熟地方組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程再次證明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熱土一縷魂。共產黨人愛黨愛國、矢志不渝的忠誠,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的忘我,正是我們當代青年需要學習和傳承的紅色基因。我們應珍惜這筆精神財富,用紅色的激情去擁抱未來,以紅色為標桿樹立人生方向,讓紅色的基因傳承千秋萬代。
慢品人間煙火色,閑觀萬事歲月長。繼李強故居之后,我們前往“兩彈一星元勛”王淦昌先生的故居進行參觀。在王淦昌先生的生平事跡展示區,我們通過墻上懸掛著的照片和展示柜內擺放的科學儀器回顧了王淦昌先生從成長到成才最終走向成功的一生;與之相對的青少年科普館內,陳列著許多近兩年來獲獎的青少年科技繪畫作品,現代與歷史的銜接,彰顯出國家在改革開放時期走向繁榮富強的努力。墻上陳列著的每一位國家領導人的題詞,是國家不斷奮進科學事業的最好詮釋,也是對像王淦昌這樣做出突出貢獻的偉人的最大肯定。在題詞一旁鐫刻的是王淦昌先生一生的座右銘“我愿以身許國”,這短短六個大字振聾發聵,不由讓我聯想到了王淦昌精神,即“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以及以身許國的愛國精神。王淦昌的一生始終踐行著“我愿以身許國”的諾言,正是這種“以身許國”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感召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我們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傳人,更應該認真學習王淦昌的愛國、報國信念以及“兩彈一星”精神,學習他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懷、萬無一失的工作精神、淡泊名利的個人操守,把愛國之情、奮斗精神和奉獻情懷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期間,通過采訪一對父女游客,我更是明白了榜樣的重要性,紅色名人故居能讓孩子更加近距離的感受歷史,汲取榜樣的力量,從小培養孩子努力學習、報效國家的志向,在他們的心中播灑下“熱愛祖國、獻身科學”精神的種子,讓青年更好地成長為祖國的棟梁。
學史可以明智,歷史人文教育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素養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長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挖掘地方高校所在地區和自己家鄉的紅色歷史資源,弘揚民族文化和精神,品味大師的偉大人格,是提高大學生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途徑。文化名人故居是歷史的見證者,是民族的精神寶庫,承擔了一個民族歷史文化傳承的重大作用,彰顯著巨大的感召性和激發性能量,對人才培養和廣大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成長具有積極且深遠的教育意義。文化名人故居的存在,構筑并延續了常熟的歷史文化氣息,對城市精神塑造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浸染功能。同時,名人故居,是一枚枚釘在城市文化地圖上的符號,承載的是文化,傳承的是精神,也是我們當前社會加強紅色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通過走訪與調查這兩個名人故居及當地的居民、工作人員,我們增強了作為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發現其仍有在社會上的展開面不夠、自身的宣傳與介紹工作力度與深度不夠、缺少新穎趣味的配套手段等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后,呼吁更多的人關注它們,并給相關部門提出建設性措施。
旅程的最后一站,我們前往沙家浜尋找紅色故事。我為以沙家浜為代表的蘇南東路抗日斗爭史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的經典一頁,并在抗日游擊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感到自豪。重溫抗戰史,感受魚水情,傳承先輩志,再續新篇章。“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一封封信件,一件件衣服,一幀幀照片,歷經戰火,走過滄桑,沐浴陽光,無不凝結著革命前輩的赤膽忠心,告誡著后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蘆蕩火種,魚水情深,聽著阿慶嫂的故事,我深深地敬佩她的勇氣,也感受到了軍民團結的強大力量。沙家浜的抗戰歷史、光輝業績、英雄人物既是時代印記,也是后人薪火相傳的紅色基因,更是我們牢記初心使命、致力民族復興的生動教材和寶貴精神財富。秉承先輩遺志,傳承紅色精神,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迎接挑戰。
回望這三天的歷程,我們走訪紅色地點,隨著一幅幅烽火年代、崢嶸歲月的畫卷生動地呈現在眼前,身臨其境,我獲得了和以往在書本上學習所不同的感受。回望歷史,是為了銘記黨的宗旨;緬懷英雄,是為了傳承紅色血脈。通過這次難得的實踐機會,我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并深刻體會到了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的重要性。無限的過去,都以現在為歸宿;無限的未來,都以現在為起點。我將懷揣著這一段美好的記憶,帶著感動與思考起程,去探索更加廣闊的生命長河,投身于以后的工作建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