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發布中央一號文件,對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總體部署,鄉村發展如同雨后春筍。從前這些對我而言,是身邊環境的蝶變新生,對它的理解也僅止步于鄉村日新月異向好發展的這個顯著性成果。作為生于農村長于農村的娃兒,這片滋育我的鄉土沃野牽著我的萬千情。
2022年臨近暑假,學校組織的一個社會實踐主題“大我融入小我,青春獻給祖國”吸引了我。縱覽古今,青年人作為社會的“新血液”,青年的風貌無疑是時代的風向標,我深知自己不過是微末光塵,但匯聚起來也能發出星火之光,這是我決定進行暑期社會實踐的初心。利用假期,通過社會實踐去躬身實踐去煥發新氣象的農村感受時代的力量,無疑,于我而言這是一個無悔的選擇,給了我貼近生活以及打磨自己的機會。
從最初的確定調研方向、組建調研團到后來的文本研討、美工設計、方案探索等等,對我來說,每一步都是嶄新的一步,遇到過很多的困難也看到了很多驚喜。經過一系列前期工作準備以及調研方案的打磨,七月中旬我踏上了安徽調研之行。調研中,我真切地看到了推動鄉村振興的那些基層力量的堅定不移與蓬勃不息。當地黨組織深耕實踐、因地制宜,創造性規劃當地發展,構筑多元視域下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通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途徑來促進農民增收。大浦試驗區響應號召率先提出“使一產向二產和三產延伸、融合”,從而實現農業、加工業、文化產業、旅游業的深度融合。獨特的農文旅模式依托大數據融合旅游趨勢應運而生。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新態農業、各類果園、植物園、水培植物、及魚菜共生系統等,切身感受到了當地探索發展的決心。采訪農戶時,在他們的笑顏中我看到了鄉村振興最好的成效,住房、設施、工作機會的良好供給為他們帶來幸福的保障,爺爺奶奶們感受了鄉村的蝶變也享受到了鄉村振興的福利。三天的社會實踐落幕時,那些高溫天氣去大棚、果園、農家和田間地頭的疲累倏爾煙消云散,反而只有看到鄉土沃野一步步蓬勃發展的喜悅,情緒被大家的干勁與熱情感染高漲。
從“黨建引領,融合發展注入特色運營血液”的安徽大浦,到“基層覆蓋,系列政策盤活土地流轉動脈”的黑龍江和平鎮;從“企業助力,創新模式打牢鄉村振興根基”的福建泉州,到“延鏈賦能,小小金果挺起果品扶貧脊梁”的甘肅靜寧。整個暑期山止川行調研團的成員在南北四省履踐致遠、貼近生活,也在美工設計、視頻剪輯、文案撰寫、論文研討一系列宣傳與總結中逐步成長。第一次去合作完成一個探索性項目,我們遇到諸多問題與苦辛,一次次的開會溝通、思想碰撞讓我們的方向逐漸明朗,誠如“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
這個盛夏,很幸運能鶯鳴得友,得以與志同道合的伙伴同行,也何其有幸能在青春正好之時感受基層蓬勃的生力。山止川行,篤行不怠,望以青春之力擁續星火。本次暑期調研到這里就走向尾聲,但故事從未停止,我們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