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之根本。耕地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性資源,近年來卻出現“非糧化”傾向,為了解山東丘陵地區耕地非糧化的情況,我作為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星光不負守田人”實踐隊的成員在孫丕苓老師帶領下進入村莊進行走訪調查,實地觀察耕地使用情況、耕地細碎化程度以及農戶收入情況,深入了解農戶耕地細碎化整治意愿行為。
我作為濱州沾化小組成員的成員為深入了解當地耕地非糧化情況,于2023年7月18日前往濱州市沾化區部分村莊以訪談式填寫問卷的形式展開實踐活動。
我們到達了灰堆劉村后順著小路一路走來,非常驚訝這里的變化,這里并沒有我們現象的那么落后和貧窮,我們首先通過與當地負責人的交談了解到,這里早在十幾年前便開始種植冬棗,由于冬棗剛剛上市,價格較高,使得農戶的收入有了較大提高,于是農戶擴大了種植面積,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冬棗種植已經成為當地人們生活的重要經濟來源,因此這里家家戶戶有冬棗。
通過交談我們得知,現在冬棗種植量越來越大,種植范圍越來越廣,而價格卻越來越低,同時還要預防各種不利天氣的影響,比如前幾天天氣干旱高溫,農戶就要進行人工澆水,由于科學技術還未普及到農村,農戶只能利用人工和一個小小的抽水泵,澆一畝地大約需要七八個小時,看著他們布滿皺紋和老繭的雙手,這時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農民的不易,也明白了科學技術的應用對于農戶種植的重要意義和新型農業的必要性。
另外,我們去訪問了種植大棚冬棗的農戶,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新建的大棚,他興致勃勃地談及冬棗的長勢,這時我從他的眼里看到了驕傲和自豪,這是一個農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回報,這時,他又說打算擴大規模爭取來年能有個好收成,從而供養兩個上大學的孩子,看著他堅定的眼神,我想他這時一定是幸福的。
訪談過程中,我偶爾談及耕地轉化,發現當地農戶并不了解,盡管當地已經大部分完成了非糧化的轉化,這時我意識到,當地非糧化的轉化是人們為了更好的維持生活、提高收入而被動進行的,并沒有主動意識到這一過程,于是我們向他們介紹了當前耕地轉化的形勢以及相關的土地保護政策,交談結束后,當地的農戶也熱情地邀請我們吃飯,這時我更深刻地感受了農村人的淳樸和山東人的好客。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對被稱為“冬棗之鄉”的沾化灰堆劉村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對當地冬棗種植的轉化發展歷程更加熟悉。耕地非糧化是有利有弊的,很明顯,對于當地農戶來說,通過“非糧化”種植特色農產品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這一方面是有利的,從而也推動了小康社會的穩定和鄉村振興的發展。另一方面,過度耕地“非糧化”威脅國家糧食安全,糧食產量不足,國家無法儲備充足的糧食,當遭遇突發性災害時,無法保障糧食自給,這對國家和人民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們應理性對待耕地“非糧化”。
通過這一路的社會實踐,我看到許許多多的人都在為了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奮斗——不論職業、不論年齡、不論男女。當今時代,有黨的領導、國家政策的支持,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戶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實現小康生活。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不應該止于調查,我們也更應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將所學轉化為所行所為,為耕地保護和轉化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