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照市重點文旅項目“東方太陽城”落戶天臺山,在這里,下元村民每天都能看到一輪嶄新的太陽從日照黃海之濱噴薄而出,日出象征著“新生”、“希望”。下元村民乘新時代鄉村振興政策的春風,站在東方太陽城的觀日臺,賦予新年的美好期盼。
在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我懷著對鄉村生態發展的濃厚興趣,認識到青年學子肩負著關注社會發展的責任,隨曲阜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的生態裕農實踐隊踏上前往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下元一村的實踐調研之旅。在這里,我見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感受到了生態助農的時代脈動。

圖為下元一村社區服務中心。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蔡茹茹 供圖
昔日困頓今朝新
在濤雒鎮,曾流傳一句民謠,“寧進把牛汪,不進下元莊”,這是對下元一村的過去困頓生活的描述。幾十年前,這里是一個因人居分散,管理混亂,交通堵塞而飽受困擾的村莊。村黨支部書記黃慶林在我們的采訪中分享了一個細節:“腳還沒踏進村,老遠看見山坡上的破房子,前來“驗媒”的外地姑娘掉頭就走。” 下元村黨支部黃慶林書記回憶起當年村里青年相親那一幕。“究其原因,不注重生態啊!”,黃慶林書記向我坦言,“伐木換錢的、炸山取石的、漫山放羊的……在利益驅動下,村民靠山吃山,把這個綠蔥蔥的山越弄越糟。”但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村民們在不注重生態的代價面前覺悟,決心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

圖為幾十年前下元一村的亂象。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吳敏 供圖
生態振興富農夢
在黃慶林書記的帶領下,下元一村從生態治理著手,打開了興村富民的突破口。在村史展覽館,我看到了村“兩委”和黨員們的努力,他們回收了1600畝集體山場,實施了整村搬遷,將居住用地變成了耕地,讓下元一村成為山東省土地增減掛鉤的試點村。他們又利用搬遷復墾的600余畝土地,打造“下元青”綠茶品牌;規劃建設100畝的有機水稻示范基地。
這一變革帶來的不僅僅是村莊面貌的煥然一新;更重要的是,村民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我看到了黃慶林書記帶領村民播下綠茶的希望,耕種出一片片有機水稻的金黃,這些都是他們努力踐行生態發展理念的成果。東方太陽城項目落戶下元一村后,帶來了每年逾百萬元的集體收入,我感受到了生態保護為村莊帶來的真正回報。

圖為實踐隊員正在采訪村民。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蔡茹茹 供圖
黨員擔當筑夢行
在采訪黃慶林書記的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和責任。他堅定的信念、無私的奉獻,以及對鄉村發展的深邃思考,都讓我為之敬佩。在下元一村的發展過程中,黃慶林書記充分發揮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引領村民們走上了鄉村振興的道路。村兩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關注民生,著力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努力實現全體村民共同富裕。他告訴我,下元一村的轉變只是開始,未來他們還將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繼續努力奮斗,推動下元一村的發展。這樣的精神風貌,無疑值得我們每一位青年學生學習和傳承。
鄉村振興展宏圖
下元一村的轉變,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它告訴我們,綠色發展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向,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采訪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生態保護的重視。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其他鄉村樹立了榜樣。
這里的每一處綠色,每一縷清風,村民的每一個笑容,都訴說著鄉村振興的美好故事。作為見證下元一村轉變過程的青年學子,我深感榮幸。在未來,我將繼續關注本土鄉村發展,記錄和研究它們如何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浪潮中,繪制一幅幅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畫卷。(通訊員姜厚利)